在今年德國慕尼黑的IAA國際車展上,六大展館已幾乎被科技公司與新創方案佔據,汽車本身似乎成為襯托的背景。這樣的格局,反映了汽車產業正逐步轉型為「行動科技產業」,電機、半導體與顯示技術正與車輛深度融合。其中兩項技術尤為值得關注,一是Valeo與Mahle合作開發的iBEE電機,另一則是三星推出的OLED智慧座艙顯示方案。
汽車駕駛人在平日通勤或假日尖峰時段,經常受困於塞車當中,不僅造成時間浪費,也導致能源消耗與安全風險。近日Nissan於美國矽谷先進技術中心(NATC-SV)攜手康特拉科斯塔交通局(CCTA)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共同推動「合作式壅塞管理」(Cooperative Congestion Management, CCM)計畫,並透過實際道路測試,驗證其改善交通效率、提升燃油經濟性以及強化駕駛安全的潛力。
在中國大陸對稀土出口設限引發全球供應鏈憂慮之際,日本金屬製造商Proterial (前身為日立金屬)宣布開發出無需使用重稀土金屬的釹磁石(neodymium magnet),可應用於電動車的馬達,有望帶給產業界潛在的成本優勢與穩定供應新解決方案。
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升溫,中國大陸正加快推動汽車晶片自主化進程。根據《日經亞洲》報導,上汽集團、長安汽車、長城汽車、比亞迪、理想汽車與吉利等中國大陸主要車廠,預計將在2026年起陸續推出搭載100%國產晶片的車型,其中至少已有兩家廠商準備進入量產階段,象徵中國大陸汽車業與半導體產業間的深度融合正迅速展開。
日本政府近日宣布將推出針對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的補助政策,預計每公斤氫燃料補貼700日圓(約合新台幣145元),讓正在面對成本、基礎建設與技術成熟度等挑戰的氫能源,在全球潔淨能源的重要性更為明朗。
稀土金屬在當代汽車的角色不可小覷。從電動馬達內部的永久磁鐵,到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所需的感測器模組,乃至於充電與電能管理系統,稀土皆為不可或缺的材料。然而身為稀土供應主導者的中國大陸自今年四月起正式對多項稀土金屬與相關磁體實施出口限制,迅速在全球產業界引發震盪,尤其在電動車快速發展的當下,稀土供應緊縮不僅代表生產計畫將受延誤,也將推升整體成本,對價格與交車時程皆造成壓力。
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競爭白熱化的今天,鴻海科技集團旗下的鴻華先進科技(Foxtron)再度展現其擴張企圖,與日本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預計將在2026年下半年推出一款專為澳洲與紐西蘭市場設計的電動車。該車型由鴻華負責設計與製造管理,並由裕隆汽車在台灣生產,未來將以OEM形式提供給三菱銷售,象徵著鴻海MIH平台策略成功吸引國際車廠青睞的具體實現。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through links in these emails.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