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市的激烈競爭將導致國際車廠重新審視全球佈局

中國製電動車在技術層面已是全球佼佼者,但其設計品質、組裝品質、與耐久性,則尚待先進市場的考驗。現在在中國市場這兩年的成績勝出之後,中國品牌已迫使合資品牌開始重新思考在中國市場未來的佈局與資源投放;有的是加大投資力道,有的則是完全以短期損益為考量準備另尋生機。但無論是做什麼決定,中國市場永遠都在那裡,國際大廠終將必須在這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証明自己的實力。

    近兩年以來中國電動車銷售狂潮,不只改變全球車市整體樣貌,同時也對所有國外合資品牌上了一場震撼教育 今年全球電動車總體銷量有一半以上是由中國市場所貢獻,而在中國市場中,已有超過1/4的新車是電動車;再者,這些新掛牌的電動車中,超過85%是中國自主品牌,如果再拿掉獨資的Tesla,則其他所有合資品牌的電動車款銷量加起來連10%都不到。驚人的是,這個狀況會持續變本加厲 依每月銷售報告的趨勢來看,2023年中國車市的電動車滲透率必將飛越35%,朝四成大關邁進。許多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耕耘已超過30年,現在卻碰到前所未見的顛覆式競爭,過去引以為傲的內燃機技術與底盤性能不再吃香,轉而被電動車的三電系統所取代。中國自主品牌在與國際車廠合資運營30年而始終難以擁有的油車關鍵技術,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豐沛的研發能量、充足的天然資源、與廣大內需市場的需求之下,直接轉型進攻電動智能網聯車的新科技,在短短數年內即躍居全球產業領頭羊;當國際車廠暮然驚覺情勢不妙之時,欲力挽頹勢已多力有未逮了。前一陣子Stellantis集團撤資,現在也聽說Skoda將退出中國市場,轉而聚焦成長中的越南與印度市場,均在在說明了中國車市已產生結構性變化,之後或有更多合資品牌將另作盤算。

     其實目前中國車市的生態,依我來看,將會是35年之後,歐美等先進市場的樣貌 雖然各品牌的市佔率因市場背景與需求不同而有差異,但整體的趨勢卻是大致雷同的

  • 電動車(BEVPHEV) 滲透率節節攀升。歐洲市場的電動車發展進程,不會差於中國市場太多,所以2025年很可能會上升到40%(尤其是西歐);北美市場的進程較慢,且有電動車產業本土化的重重規範,但在加州帶頭宣佈2035年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之後,我想在2025年,也會從目前滲透率僅6%的狀況上升到20%的水平。也就是說,歐美兩地都將在35年後迎來電動車浪潮的洗禮。
  • 來自中國自主品牌與新創品牌的挑戰。從去年開始,中國自主品牌紛紛跨足海外,或是設廠、或是設分公司、或是與當地經銷通路合作;無論是歐洲、日本等先進地區,或是東南亞與中南美洲,除美國之外,處處皆可見中國品牌佈局的蹤影。換句話說,歐美日等大廠不只在中國市場的業務遭到嚴重衝擊,連在本土市場、甚或是海外市場,皆必須在未來面對中國製電動車的嚴厲挑戰。

     如果說暫時撤出中國市場只是權宜之計,先力保戰力不要失血過多,如此我尚可理解中國合資品牌的考量理由;但如果是因為怯戰而選擇轉進至尚無太強烈競爭的環境,並非下定決心加速技術升級與營運轉型,則我認為這些品牌終將無處可退,而被新時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