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能化的移動,對於邁向淨零碳排進程的重要性無庸置疑,是汽車產業目前最關鍵的主軸之一,而當行駛本身已達成零碳排後,充電行為能否同樣成為永續轉型的一環呢?近日Mercedes-Benz發表了稱為ELF (德語Experimental-Lade-Fahrzeug)的充電實驗車,是一個結合超高速、雙向、太陽能、感應式與導電式等多種充電技術的整體實驗平台,透過移動充電實驗室來探討如何將「永續」從概念落實為可驗證、可應用的技術現實。
儘管美國市場近期對電動車的需求出現降溫,但電池技術的發展仍未停歇。近期,來自麻省劍橋的新創公司24M Technologies公布了名為“SemiSolid”與ETOP (Electrode-to-Pack)的全新電池架構。該設計源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實驗室研究成果,標榜能在同一空間內提升能量密度、縮短充電時間,甚至降低電池生產成本。若能落地量產,將可能成為繼“Cell-to-Pack” (CTP)之後的下一個重大突破。
繼上一篇探討2025年IAA慕尼黑車展上,我們可以觀察到汽車產業正在往行動科技產業轉型之外,其實電池領域同樣也是值得關注的焦點。有多家電池與車廠選擇在此舞台展示最新成果,其中Rimac與輝能科技(ProLogium)合作推出新世代固態電池原型,中國大陸的寧德時代(CATL)則端出針對歐洲市場的超長壽命LFP電池與「雙化學」概念,分別切入高性能、低成本、以及靈活應用的不同層面。
歐盟計畫自2035年起全面禁止銷售二氧化碳排放車輛的政策,影響了車廠的新車產品規劃,也帶來許多爭議。而近日Mercedes-Benz執行長Ola Källenius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對此政策提出嚴厲批評,並警告若此政策如期上路,歐洲汽車市場恐將面臨「撞牆式」危機。接下來歐盟將進行正式審查,相關討論勢必升溫。
AI浪潮席捲全球,對於能源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而電動車產業在近年也持續擴張,當電動車電池面臨淘汰替換時,這些退役的電池,可望成為AI產業能源需求的新解方。由特斯拉共同創辦人JB Straubel所領軍的Redwood Materials,正在透過重新利用退役電動車電池,打造出北美最大規模的二次壽命儲能系統,可視為電池回收技術上的躍進。
Nissan近日宣布取消其在日本北九州興建首座電動車電池工廠的計畫,而Toyota也打算延後在福岡縣苅田港新松山臨海工業園區的電池工廠興建計畫的時程,不僅對兩大車廠自身構成戰略調整,也對日本整體產業政策帶來不小衝擊。在全球電動車產業高速發展之際,日本原本試圖加速建構本土電池供應鏈,以維持其汽車產業的全球競爭力的規劃,如今卻面臨了警訊。
當寧德時代(CATL)於4月21日舉行的第一屆超級科技日(CATL TECH DAY 2025)上,發表三項嶄新電池技術──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鈉新(Naxtra)電池與驍遙鐵-鐵雙核電池(Freevoy Dual-Power Battery),除了再度證明其在全球電池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之外,也透過這三項技術分別在充電效率、極端溫度適應性、多化學體系整合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不僅與現有主流技術形成鮮明對比,更有潛力深刻改變電動車產業的發展路徑。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through links in these emails.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