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中三國汽車產業爭霸戰開打

日本與德國自二戰後的廢墟中重新站起來後,其汽車產業一直是支撐其舉國經濟發展的最大支柱。目前日本汽車品牌的總體市佔率是全球首強,德國則居第二。原本戰後的全球汽車霸主美國,至今已落居第三。至於在20年前,在車業裡從不會有人提起的中國自主品牌,現在已是坐四望三,且排名繼續攀升只是早晚的事。目前歐洲、日本等先進國家,皆已開始看到中國自主品牌據點了。

日本與德國的汽車產業(含海外工廠),是目前全球車市市佔率前兩強;曾經的汽車王國 - 美國,已開始慢慢與前兩強愈拉愈遠。至於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產業,則在去年衝到了950萬台的歷史高峰;如果沒有意外,今年必將破千萬台的里程碑,直追美國品牌總銷量。造成過去十年以來車市版圖迅速變化的因素有五⋯

·         美國2008年金融風暴,造成美國汽車產業跌落霸主寶座。

·         日本hybrid技術領先全球,順應環保潮流,因而帶動整體銷售。

·         德國努力開發平價車款(尤其是1A2B),吸引年輕族群,擴大客層基盤。

·         中國市場規模成長驚人,成為所有大廠兵家必爭之地。如果欠缺符合當地市場的產品與經營服務模式,必難以取得一席之地,也將因而失去在全球車市逐鹿中原的機會。

·         電動車時代來臨,顛覆了傳統市場的遊戲規則。新創品牌、中國自主品牌、科技大廠轉投資、車廠與科技產業的結盟、晶片與電池原物料的資源爭奪、垂直供應鏈模式轉型成水平式,在過去約短短5年內,在產業內發生的變化之大,足以定調未來15年內許多車廠以至於該國汽車產業的命運。因為當傳統車廠猛然回神發現許多從未出現的競爭者已跑在未來新科技賽道的前方時,已成局的關鍵技術競爭態勢恐難以在短期內翻轉,終將導致市佔率與獲利的一路衰退。 

接下來的十年,不只是車廠本身的戰略佈局,汽車大國政府的汽車產業與消費市場政策更將持續左右未來車市發展

·         美國政府為聯邦制,各州政府的政策各有不同,造成在發展電動車的步調上差異甚大。舉例來說,目前僅加州確認了2035年零排放的時程目標。另外全美各地的公眾充電設施佈建極為緩慢,消費者購買電動車比例較歐洲、中國等地落後很多。再者近日聯邦政府對車廠祭出自製率、原物料需採購自美國本土等限制,勢將阻礙他國汽車產業在當地投資發展的意願;這種類似在產業面鎖國的政策,不但對美國車廠無甚助益,且將失去市場自由競爭的精神,空有龐大內需市場但恐將難以重振美國汽車業往日雄風。

·         德國的燃油車技術在全球首屈一指,但正因為如此,德國車廠就難以割捨燃油車時代的既有優勢。德國汽車業的工會勢力極大,即使車廠決策者想要將未來的資源投注在電動車開發上,也因工會的態度而產生公司內部的矛盾爭論(因為電動車生產線所需直接人力少得多,而且許多零件協力廠商如不轉型將會結束營業),甚至施壓至政府部門身上。總的來說,德國政府倒是頗有決心要推動電動車的發展,但是勞工的工作權、與德國一向不擅長的ICT產業及電池產業,將會是德國汽車產業能否維持其在未來全球市場舉足輕重地位的最大障礙。

·         日本汽車產業素來以Toyota為馬首是瞻,而以特別強調團隊精神的日本汽車職場文化中,一直沒有像Tesla或者是新創品牌公司冒出頭來投入純電動車開發。這個狀況直到去年底才由Toyota社長親自「解套」,下定決心要努力開發電動車款。日本政府也終於可以思考如何能擴大獎勵方案,先行促進內需市場的電動車發展,唯今年上半年電動車的銷量佔比僅1%(比台灣還低得多),顯示日本汽車產業已在電動車時代落隊甚遠;尤其在2025年後,當他國車廠陸續推出全新電動車款時,恐將明顯影響其全球市場佔有率。

·         中國政府在推動新能源車發展上,早已列為國家級政策。而最近這兩年中國車市的變化之大,可說是政策效應加上自主品牌多年努力的開花結果,同時也敲響了國際合資品牌的警鐘。現在自主品牌、新創品牌不只在大陸廣大的內需市場攻城掠地,也已紛紛展開海外市場的拓展業務,成為在德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中國品牌尙未全面佈局在各國的在地生產)。 

從以上觀點來看,日德中將是未來十年車壇的主角,但其中日本車廠的整體佔有率或將因新世代電動車開發時程太遲而逐步下滑。德國車廠恐怕也不太樂觀,但仗著其在燃油車市場的技術優勢,或將在零排放法規實施前還能守住基本盤。至於中國自主品牌,在2025年之前是暴量成長期、20252030年則是挑戰試煉期(如無法通過各大傳統車廠新款電動車上市的挑戰,或將有一波品牌淘汰潮)、在2030年之後則極有可能脫胎換骨成長為全球汽車產業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