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已確認 2035 年乘用車零排放的目標

為了地球永續生存與人類後代的生活,零碳排是全球大多數國家的共識,而汽車零排放是跟大眾日常生活最息息相關的一項議題。從30年前開始實施並逐期加嚴的歐盟排放標準,終於設定了零排放的最終目標與時間點。這對於車廠在新能源新技術的開發,是激勵也是挑戰;對於科技產業絕對是一片藍海;對於像台灣這樣能源國家化的國家,電力供應來源與充電樁基礎建設無疑是國家級的任務;對於消費大眾的我們,選電動車還是燃油車,這個問題值得爭論的價值在20年後可能已經消失了。

      在上月初的歐盟議會中,通過了從2035年起,所有出廠的新車必須是零碳排放的提案; 之後在上月底的歐盟各國代表會議中,正式通過此案。當然對於早已可預知會有這樣結果的歐洲汽車大廠,不至於會有什麼措手不及的反應;可是身為汽車製造大國的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還是不免要抱怨時程操之過急。我認為這個抱怨的表面是強調電池等關鍵零組件的供應鏈尚不穩定、以及充電樁不夠普及的現況;但距2035年還有13年的這段時間裡,難道這幾個問題不會隨時間而逐漸解決嗎?! 其實這個抱怨的背後,應該是

  • 隨著電動車核心技術轉移、生產零組件變更、與組裝流程的簡化,將使得傳統車廠的預算資源重新分配,現有研發人員、生產線人力、與協力廠商的既有供應系統,都要被縮減,都要被重新調整以至於終止合作。不只汽車產業相關組織的影響力將大幅下降,甚至將因科技業的 “入侵” 而將傳統的供應鏈生意模式重新洗牌。説得更直白一點,未來汽車產業的主導權甚至未必在傳統車廠手上。
  • 身為汽車傳統技術大國的德國,一旦說到了電池、EE架構、AI晶片、智能座艙、全自駕技術、雲端計算等等汽車新科技的時候,德國車廠一向引以自傲百年的優勢就再也不存在了。最近幾年來美國品牌 (Tesla) 在柏林設廠,德國汽車製造商協會VDIK甚至允許許多中國自主品牌加入會員,以及中國自主品牌的BEV車款已陸續開始進口德國以及歐洲各國市場。德國車廠與其他歐洲車廠的生存危機意識現在已升級為國家經濟等級的問題了。
  • 德義法等歐盟的汽車大國,全力投入電動車研發的時間點比美中兩國慢了好幾年,同時電池所需的原物料礦藏更是美中的地理優勢。在 “天時” 與 “地利” 都落後的情況下,歐洲的傳統汽車工業技術人才也難以在新科技世代中贏過美中兩強,可以想見歐盟在未來10幾年內的這場電動車淘汰賽有多麼艱困。

     雖然有不少民間組織反對的聲浪,但是VAG福斯集團與賓士兩大車廠在第一時間也回應要全力支持歐盟的決定。當這兩家最具指標性的車廠投下贊成票時,我們一方面知道他們已做好準備了(別家有沒有做好準備呢? ),另一方面別家如出面反對將徒招研發能力不足與違背世界潮流之譏。至此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歐盟2035年禁售燃油車的決議,將一路擴及到美國、中國、日本等汽車大國與世界各地,就算生效時間點與法規內容不盡一致,但這個不可逆的大趨勢,必將帶領百餘年的燃油車汽車史逐步走向新能源車的世代。而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台灣,國發會的2040年「目標」是100%電動車,重點是「目標」這兩個字不具有任何法規上的強制力。不知交通部(或者更高層的官員?)何時才能集思廣益,做出決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