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日韓汽車產業如何應對美國「通膨削減法案」

電動車時代正式來臨的當下,一切都正在改變、尋求轉型,而產業大國政府的政策更是影響深遠。美國的“通膨削減法案” 為美國這個汽車大國的未來20年發展樣貌定調,自由市場不再,蓬勃且高質量的汽車產業帝國也將由中國正式取而代之。

美國聯邦政府在8月公佈了 IRA「通膨削減法案」,並將自明年起實施。其中就購買電動車可獲7,500美元税收補貼的資格,追加了以下數個條件,政策有效期至2032年底為止

·         一般乘用電動車的售價不得超過5.5萬美元。

·         必須在北美完成最後的成車組裝。

·         電動車電池組件在北美當地製造或組裝的比例至少是50%,並將逐年調高至2029年的100%

·         電池中的關鍵原物料至少40%必須來自北美或FTA自由貿易伙伴國家,並將逐年調高至2027年的80%

此外,中國生產的電池組件從2024年起全面禁用,且中國的關鍵原物料自2025年起也禁用。

此項法案一出,目前在北美市場販售的電動車,將有70%以上車款不適用於7,500美元的稅收補貼方案,其中尤其是歐日韓等國際車廠受影響最大。而美國之前喊出2030年新車要有一半是電動車(BEVPHEV)的目標,看來也勢將難以達成。也就是說,當美國一向引以自豪的汽車產業受到市場競爭威脅的時候,環保的議題就暫時先擱置在一旁了。歐日韓政府部門近日也就此方案展開討論,尋求共同解決之道。當然,當政府部門因諸多政治層面的因素,而無法給車廠一個滿意的答案的時候,我想這些車廠必將各自尋求出路,審慎評估繼續在美國市場投注資源的回報率,或者是否要轉移重心積極佈局其他市場。舉例來說,南韓車廠近年來因薩德飛彈事件,在中國車市的成績逐年下滑,但其全球市佔率則有亮眼表現,尤其在北美市場,其電動車款的銷量僅次於Tesla。在南韓車廠努力經營北美地區,並協助建立當地電動車供應鏈的此時,IRA法案無疑是對其這幾年投注的心力當頭澆了一盆冷水。另外VAG集團近幾年來則加緊佈局中國市場,不僅其大眾安徽電動車工廠將在明年竣工投產,其軟體開發公司CARIAD據報導也將在大陸設立第一家海外子公司,全力與當地研發資源合作,以期突破其母公司研發進度落後的囧境。同時VW與賓士更在8月底直接與加拿大政府(IRA法案將加拿大與美國一視同仁看待)簽約合作電動車開發,尤其是放在原物料的開採上面。

我想這些全球汽車大廠,沒有一家是願意輕易放棄北美市場這塊大餅的。但在如此嚴苛的本土產業保護主義下,國際車廠對未來前景的思考方向各有不同

·         日本車廠在北美市場經營最久最深,但電動車技術的進程比美國車廠還慢。新的法案對其營運影響非立即性,所以也可看出日本車廠或政府並未強出頭抗議。另一方面,日本車廠近年來在大陸市場頗有斬獲,或將逐漸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力道,但我認為日本車廠還是會將北美地區視為全球佈局的首要戰區。

·         德國車廠在北美地區的銷售,一向不如美日韓等品牌,唯獨高階品牌尙有其競爭力。德國在中國市場的經營之深,甚至超越日本車廠之於北美市場,所以海外資源大都放在中國。不過電動車時代的遊戲規則已不一樣,我相信德國的平價電動車必有機會在北美市場有所突破,首當其衝的將會是日本車廠。

·         韓國車廠的電動車開發進度快,也是此次新法案受傷最重者。南韓政府雖已積極與美國政府進行溝通,並試圖聯合歐日等國做經貿政策上的施壓,但我認為效果恐有限。最後南韓車廠勢將做出決定,而且說實在的,我覺得韓系電動車可能在中國市場反而有更大揮灑的空間。

IRA法案既成,五年之後的美國車市風貌必將大有不同⋯ TeslaGMFord等美國車廠得以站穩陣腳、日本品牌佔有率下滑、德國品牌開始反攻、韓國品牌則就看現在的全球戰略該怎麼調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