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界週報整理最近一週台灣汽車市場所發生的重要事件。
在過去百年來,汽車製造商對於產品品質問題的處理多採取「被動式」反應,從消費者發現問題、經銷商回報,再到製造商展開召回與維修,這樣的流程不僅耗時,也代價高昂。如今,隨著軟體定義車輛(Software-Defined Vehicle, SDV)的興起與車輛數據大量可得,汽車產業正迎來以AI人工智慧驅動的品質管理革新。
在中國大陸對稀土出口設限引發全球供應鏈憂慮之際,日本金屬製造商Proterial (前身為日立金屬)宣布開發出無需使用重稀土金屬的釹磁石(neodymium magnet),可應用於電動車的馬達,有望帶給產業界潛在的成本優勢與穩定供應新解決方案。
近兩年來,中國大陸上演由新興造車勢力與傳統車廠共同推動被稱之為「內捲」的激烈價格戰,雖然在短期內帶動銷量提升,卻也導致整體產業陷入利潤下滑與庫存積壓的困境。中國大陸國務院對此正式宣布,將針對電動車產業中被稱為「非理性競爭」的現象進行整頓,並誓言將加強成本調查與價格監控。如此一來,內捲現象是否將告一段落,讓中國大陸汽車市場回到正常軌道呢?
AI浪潮席捲全球,對於能源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而電動車產業在近年也持續擴張,當電動車電池面臨淘汰替換時,這些退役的電池,可望成為AI產業能源需求的新解方。由特斯拉共同創辦人JB Straubel所領軍的Redwood Materials,正在透過重新利用退役電動車電池,打造出北美最大規模的二次壽命儲能系統,可視為電池回收技術上的躍進。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逐步進入商轉階段,美國共享叫車平台Lyft近日宣布,正式啟動其首屆專為平台資深駕駛所設立的論壇(Driver Autonomous Forum),目的是在自駕計程車(robotaxi)即將導入服務體系的轉型過程中,讓人類駕駛有參與決策與影響策略的機會。
隨著自駕車技術逐漸邁向商業化落地,全球城市也面臨如何將此創新科技納入公共交通體系,同時兼顧公平性與安全性的挑戰。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市正嘗試走出一條不同的路,該市並未將政策完全交由技術專家或產業主導,而是從市民出發,讓多元族群參與政策制定,試圖打造一個真正以人為本的自駕車導入計畫,因此提出了七大無人車發展優先項目。本站也試圖藉此尋找,西雅圖的做法,能為我國發展無人車帶來哪些啟發?
在自駕車技術逐漸邁向商業化的今天,Alphabet旗下的Waymo再度邁出關鍵一步。根據最新公告,Waymo已獲得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CPUC)批准,可將其無人計程車服務擴展至舊金山半島更廣泛地區,並深入南方,包括科技重鎮聖荷西(San Jose)。這項決策代表加州政府對自駕營運安全性與市場潛力的進一步肯定,也象徵Waymo在美國robotaxi戰場上的優勢地位正逐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