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界週報整理最近一週台灣汽車市場所發生的重要事件。
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升溫,中國大陸正加快推動汽車晶片自主化進程。根據《日經亞洲》報導,上汽集團、長安汽車、長城汽車、比亞迪、理想汽車與吉利等中國大陸主要車廠,預計將在2026年起陸續推出搭載100%國產晶片的車型,其中至少已有兩家廠商準備進入量產階段,象徵中國大陸汽車業與半導體產業間的深度融合正迅速展開。
隨著自駕車技術逐漸邁向商業化落地,全球城市也面臨如何將此創新科技納入公共交通體系,同時兼顧公平性與安全性的挑戰。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市正嘗試走出一條不同的路,該市並未將政策完全交由技術專家或產業主導,而是從市民出發,讓多元族群參與政策制定,試圖打造一個真正以人為本的自駕車導入計畫,因此提出了七大無人車發展優先項目。本站也試圖藉此尋找,西雅圖的做法,能為我國發展無人車帶來哪些啟發?
日本政府近日宣布將推出針對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的補助政策,預計每公斤氫燃料補貼700日圓(約合新台幣145元),讓正在面對成本、基礎建設與技術成熟度等挑戰的氫能源,在全球潔淨能源的重要性更為明朗。
稀土金屬在當代汽車的角色不可小覷。從電動馬達內部的永久磁鐵,到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所需的感測器模組,乃至於充電與電能管理系統,稀土皆為不可或缺的材料。然而身為稀土供應主導者的中國大陸自今年四月起正式對多項稀土金屬與相關磁體實施出口限制,迅速在全球產業界引發震盪,尤其在電動車快速發展的當下,稀土供應緊縮不僅代表生產計畫將受延誤,也將推升整體成本,對價格與交車時程皆造成壓力。
在自駕車技術逐漸邁向商業化的今天,Alphabet旗下的Waymo再度邁出關鍵一步。根據最新公告,Waymo已獲得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CPUC)批准,可將其無人計程車服務擴展至舊金山半島更廣泛地區,並深入南方,包括科技重鎮聖荷西(San Jose)。這項決策代表加州政府對自駕營運安全性與市場潛力的進一步肯定,也象徵Waymo在美國robotaxi戰場上的優勢地位正逐步鞏固。
Nissan近日宣布取消其在日本北九州興建首座電動車電池工廠的計畫,而Toyota也打算延後在福岡縣苅田港新松山臨海工業園區的電池工廠興建計畫的時程,不僅對兩大車廠自身構成戰略調整,也對日本整體產業政策帶來不小衝擊。在全球電動車產業高速發展之際,日本原本試圖加速建構本土電池供應鏈,以維持其汽車產業的全球競爭力的規劃,如今卻面臨了警訊。
Toyota與Waymo在4月30日時正式宣布達成初步合作協議,將攜手加速自動駕駛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此項合作也將納入Toyota的策略單位Woven by Toyota,進一步整合先進軟體研發與移動創新資源,展現兩大產業巨頭共同推進自駕未來的強烈企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