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過往 展望未來 (下)

在許多年之後,我不知道是否滿天都是飛天車,那個景象或許離我們太遙遠了;但可以預見的是,汽車將不再被人類操駕,而是能乘載人們去任何道路可到達地方的「智能移動載具」。也許有那麼一天,汽車不再被稱為汽車,它只會是曾駐留在人類歷史上100餘年的一個交通類名詞罷了。

自從Henry Ford把富豪才能享受的汽車搖身一變為國民皆可負擔得起的商品後,汽車品牌的發展就開始發散至各個不同的定位,尋求自我生存之道。而這個定位圖其實也隨著大時代環境的演變,而跟著不斷調整。舉例來說,80年代在台灣的30歲年輕人,能夠擁有一台四門2.0國產房車,可能就被視為事業有成,代表的形象也不僅僅是普通的交通工具而已;但在現今,同樣的30歲年輕人絕不會認為或被社會認為開同樣的車款是 事業有成,因為車子種類的多樣化、經濟環境與生活觀的轉變,使人類對交通的需求有了新的認知與期待

在未來的30年內,新能源車、自動駕駛、共享經濟消費觀是汽車廠正在努力思考如何能破繭而出、永續經營的幾個大趨勢。而自今年初發生的歷史大事 - 新冠疫情,勢將產生展間購車方式改變、捨大眾運輸改採個人用車、共享車服務發展受限等等長遠的影響。這讓汽車業未來的發展增添了幾分撲朔迷離。但可以確定的是,科技業的參與甚至主導,將徹底改變

汽車史的走向,甚至在30年後,汽車將再也不是我們現在所認識的汽車。

- 充電站取代了加油站。

- 電池技術已捨棄稀土類貴金屬,以空氣電池技術開發出更為環保可回收的材質,蓄電量甚至是現今鋰電池數倍之多。哩程焦慮 已完全不存在。

- 燃料電池的高壓氫氣存放安全性大幅提升,成為電動車以外的另一選項。

- 自動駕駛的晶片運算速度、演算邏輯、感應資訊融合的即時完整度、與超高效的車聯網系統設施,做了超出人類認知反應數倍的完美結合,進而捨去了人類駕駛的需求。自駕系統的AI已將車禍與塞車的機率降至前所未聞的低點。

- 因為人類已不需開車,車輛猶有餘裕引領乘客與外部環境互動。這包括其他車輛、行人、甚至攫取行經的建物設施所發送出的資訊。這使得乘客在車上能充份運用所有時間獲取旅途上各種可用資訊。

- 車輛的操駕習性可隨車主需求做個性化設定。每台車都有獨一無二的特性,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可用「車與車之間的交流」取代;甚至可藉由對其他車輛曾行經路線的資料庫進行瀏覽,而做為互相有社交距離的交流與話題的參考。

- 汽車市場規模因車禍減少、自駕車的便利性與即時資訊等等優點,而變得更大更蓬勃。另一方面,停車場、汽車保養廠、產險業、拖吊車公司等行業的商機將大減。

- 高清地圖公司成為汽車科技業的領頭羊,好比微軟之於各品牌電腦般,成為不敗的關鍵資源供應者。

- 30年後的城市建築與道路設計,將因電動自駕聯網車技術成熟化,而產生基本樣貌的變化 快速專用道隨處可見、停車場佔地變少而可做更多其他建設、新建築發送本身資訊予聯網車做接收判讀使用、電網/充電樁分佈綿密而便利、無線充電因技術提升大幅降低傳輸損耗而成為有線充電樁的強力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