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ft收購FreeNow平台,是否代表數位平台取代傳統車廠在共享車的地位?

美國共享叫車平台Lyft近日宣布,以1.75億歐元(約合新台幣64.7億元)正式收購由德國車廠BMW與Mercedes-Benz共同持有的移動平台FreeNow。此舉被視為lyft進軍歐洲市場的重要跳板,也代表了在全球汽車產業數位轉型的浪潮下,傳統車廠與新創移動平台之間的界線正逐漸模糊。

FreeNow最初是由BMW與Mercedes-Benz合資成立,作為兩大豪華車品牌探索「移動服務」(Mobility Services)轉型的一部分。然而,在資源重整與核心業務回歸車輛製造的策略下,雙方選擇出售該平台,也象徵歐洲傳統車廠在數位交通平台的布局進入新階段,讓位於更具營運彈性的科技平台。相對地,Lyft此次併購,正好反映出平台型企業正加快搶佔全球城市移動市場版圖,尤其是在北美本土受到Uber強烈競爭壓力下,轉向歐洲也成為其另尋成長曲線的策略佈局。

根據Lyft官方說法,透過此次併購,其潛在可觸及的市場從每年1,610億次個人交通旅程,擴大至超過3,000億次,幾乎翻倍成長。FreeNow擁有超過150 座歐洲城市的在地營運經驗,並提供多元移動選項,包括傳統計程車、電動滑板車租賃與汽車共享服務。此外,FreeNow在2024年營收年增達13%,並已達損益兩平,展現出其穩健的商業基礎,為Lyft的跨區域擴張提供了即戰力。

然而,Lyft的歐洲布局並非一帆風順。該地區現有的市場競爭者如Uber以及來自愛沙尼亞的Bolt Technology,早已建立起穩固的司機與使用者基礎。Lyft雖可借重FreeNow的地緣關係,但仍需面對高密度競爭環境。此外,歐洲各國政府近年對共享經濟平台的監管趨嚴,要求企業為駕駛提供如最低工資保障、有薪假期、社會保險等福利。Bolt近期便已在英國推出對應制度,顯示未來平台經營的成本與勞資責任將成為不可忽視的壓力來源。

從產業視角來看,Lyft收購FreeNow不僅是一場商業擴張,更是一次對「城市移動主導權」的爭奪。隨著都市交通日益複雜,傳統汽車製造商與平台服務商的角色日益分明:車廠專注於電動化、軟體定義車輛與製造效率;平台業者則主導用戶端的服務整合與移動體驗,擁有決定何人使用何種交通工具的關鍵權力。Lyft此舉象徵著平台型企業在歐洲的新一輪「登陸戰」,也再度喚起汽車產業對於未來交通數位平台主導地位的思考與警覺。

Lyft 雖以相對低價的時機成功入主FreeNow,但真正的戰役才剛開始。歐洲市場的潛力巨大,挑戰亦不容小覷。未來數年,能在平台服務、法規適應與在地化營運間取得平衡者,將是勝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