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Nissan與Honda合併案破局,看未來布局走向

前些時日轟動全球車壇的Honda與Nissan合併案,現在可說是正式破局,讓這次有機會形成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的歷史性合併談判,因為Honda與Nissan未能達成共識,戛然而止。如此一來,Nissan又再度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勢必要在短時間內積極尋找新的合作夥伴,才能迎戰在中國大陸自主品牌持續崛起之下的全球電動車市場。

此回雙方合併之所以破局,其關鍵因素在於Nissan期望能與Honda以對等的方式合併,建立聯合控股公司,但Honda則希望將Nissan納入旗下子公司,使得雙方無法達成協議。Nissan認為自身具備獨立競爭的實力,但Honda認為Nissan的業績不佳,應該以較低的市值來合併。除此之外,Nissan在北美市場因缺乏大型車款與足夠的油電複合動力車,讓競爭力降低,最終只能不斷降價來提高銷售量。反觀Honda在全球市場仍然穩定發展,更有實力在談判中佔有優勢地位。

除了企業的實力因素之外,Nissan的部分管理高層希望在合併後仍然可繼續保持獨立,增加與Honda之間談判的難度。如今面臨與Honda的合併破局,Nissan未來的布局走向,應該何去何從?

從Nissan與Honda談判合併之初,市場上便盛傳幾個有望的合作對象,其中當屬我國的鴻海集團最受關注。如今Nissan與Honda合併破局,讓鴻海的可能性再度提高。

Nissan若有意與鴻海進行合作,理當會面臨一些挑戰,首先是企業文化差異,Nissan是傳統汽車製造商,能否適應目前鴻海提出的CDMS(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委託設計製造服務)尚未明朗。第二是Nissan品牌的形象與影響力,是否會隨鴻海的合作而淡化,或改變訂位?第三是日本政府對於外資收購本土企業向保持高度的審查,若鴻海真的試圖收購Nissan股權,極可能面臨來自政府與主管機關的壓力。

不過,鴻海集團在電動車領域已證明具有足夠的開發製造實力,透過與MIH聯盟、Fisker及Stellantis集團等企業合作,以及在美國與泰國等地設立電動車生產基地的方法,站穩了初期發展的腳步。而鴻海身為全球電子製造業的巨擘,也已在電池、半導體、智慧座艙等技術層面掌握完整的供應鏈,在未來若順利與Nissan合作,便可以成為強勁的技術支持。最後,鴻海集團擁有即為雄厚的資金,若能注入於Nissan的研發,相信會大幅幫助其電動車轉型速度,同時減少財務壓力。

對於Nissan來說,由於管理高層期望保有獨立性,使得該廠與Honda破局後,要能直接地接受鴻海的合作,並非易事。不過Nissan也能重新思考策略,重新審視與合作夥伴的關係,如對鴻海的合作,可朝向接受部分技術支援,但不完全出售股份,以保持獨立性。同時利用與合作夥伴共享供應鏈或技術的關係,加快北美主力市場的轉型,並且縮短電動車的開發週期,保持高度的市場競爭力。

總結來看,Nissan的未來在短期之內隨著與Honda合併的破局而更顯艱難,接下來不論鴻海能否成為Nissan的合作夥伴,或是Nissan還會繼續尋找與其他車業合作的可能性,都會是整個汽車產業值得關注的重點。在全球車壇快速向電動化與智慧化轉變的時代,無論Nissan如何看待未來,都必須儘快做出戰略決策,把握發展的機會,才能避免再度落入經營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