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有數間中國大陸電動車製造商展開具體的海外設廠布局,像是甫創下年銷售超過400萬輛大關的比亞迪,已在匈牙利和土耳其設廠,藉此降低成本並避開歐洲的進口關稅。另外新創品牌零跑汽車(Leapmotor)選擇與Stellantis集團合作,預計在波蘭生產電動車。而轉型中的奇瑞汽車則將接手Nissan位於西班牙的工廠來製造電動車。
從前述案例來看,中國大陸車廠逐漸不再僅依賴出口策略,而是積極採取本地化生產的方式,以提高市場競爭力,並應對歐洲市場的政策挑戰。如此一來,近期傳出有意收購Volkswagen集團即將關閉的德國工廠,實屬合理。其收購後的效果,可歸納為下列三點:
一、戰略地位的考量:德國作為全球汽車工業的核心,擁有成熟的供應鏈、高水準的勞工以及深厚的技術創新能力。對於亟欲提高品牌形象和技術實力的中國大陸業者來說,收購德國工廠可說是重要的戰略性投資。
二、避開歐盟關稅:歐盟對從中國大陸進口的電動車徵收關稅,若改在歐洲當地生產將有效降低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
三、品牌聲望與市場信任:在德國製造汽車對於贏得歐洲消費者的信任,預計可帶來重大意義。贏得向對於汽車有高度要求的德國市場,足以視為在全球其他市場也獲得成功的關鍵。
然而,當中國大陸車廠準備在歐洲設廠時,也將會碰上許多的挑戰:首先是工會與勞工的關係,因在德國工業擁有重要的角色,高度影響工廠營運及就業機會,因此中國大陸品牌必須提供合乎期待的工作條件,以便工會維繫良好關係。再來是政治與政策上的阻力,因有多個歐洲國家政府已開始考慮加強保護在地產業,並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最後回到品牌價值本身,即時中國大陸電動車可透過價格策略與技術領先的優勢取得先機,但仍須面對與傳統車廠間的消費者信賴感競爭。
綜觀目前中國大陸車廠積極布局海外市場的態勢,已顯示出全球車業格局重新洗牌的變局已然發生,一旦成功落腳海外,不僅可強化對當地市場提供新產品與服務的效率,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也會逐步扭轉中國大陸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認知與地位。
接下來中國大陸品牌除了能先以資金的投入來取得全球車業新格局的門票,回到最根本的成功要素上,必須不斷保持技術創新,同時強化品牌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在各地的社會投入更多的合作與經營。未來,當德國乃至於其他國家的政策明朗化後,也就能看出中國大陸品牌有無把握難得機遇,實現真正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