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技術在疫情擴散的過去三年以來,技術驗證的進程遭遇了重大的考驗,Level 4以上需要處理的邊角案例(corner case)之多,已遠超出研發人員的想像。也因為量產落地時程表的一延再延,致使諸多技術新創開始打退堂鼓,甚至資源充沛如Apple者,在其內部多年的反複評估之後,也暫時擱置自駕技術的研發專案。但在車聯網功能全面普及化的當下,自駕技術落地的可能性與時機看似亦並不遙遠。全球知名的調研機構Research & Markets 預測,全球自駕汽車市場的應用經濟規模(現今大都應用於物流業與Robotaxi市區叫車服務),將從2020年的760億美元快速上升至2030年的2兆美元,相當於連續十年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 達到40%⋯ 這代表了全世界出行趨勢的剛性需求勢不可擋,就算是自駕技術無法在一時之間完整落地,但亦可分階段將部份功能運用於特定場域,以提早享受科技的便利性。其中不出意料之外地,中國市場將引領這股自駕技術應用的風潮。
根據中國政府發佈的相關計劃,中國將在2025年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車輛的量產,並在特定場域下完成L4以上的商業化運行。這意味著搭載自駕系統的公眾運輸工具與Robotaxi,將在3年之後於中國各交通繁忙的主要城市中執行日常出行的工作。自駕技術幾能與Waymo並駕齊驅的中國科技巨擘 - 百度的Apollo自駕平台,在半年多前推出的第六代自駕技術RT6,以1,200 TOPS的強大演算力站上Level 4的技術水平,並在全中國10個主要城市中全面展開Robotaxi的服務,已堪稱全球最大的自駕服務提供商;以百度至今已累積4千萬公里的行路資料庫來看,其海量數據的快速累積、分析、與AI學習演進,極可能將在數年內躍升為全球自駕技術首強。彭博新聞Bloomberg 也預估,在2040年,中國市場將擁有1,200萬輛Robotaxi運營車隊,而屆時美國也將會有700萬台Robotaxi的車隊。以這些驚人的預估數據來看現今的自駕技術,的確看似過於誇大,但如果我們來看看中國目前 “百花齊放” 的自駕技術公司發展近況,就能約略看出未來數年的成長脈動⋯
- 百度。身為全球自駕技術領頭羊之一的百度,除主導Robotaxi服務的業務之外,韓國車廠與多家中國自主品牌皆是其 Apollo企業版「自駕解決方案」的客戶,影響力日益增長。
- 阿里巴巴、騰訊。這兩家科技巨擘較晚投入自駕技術領域,但前者主攻 “車路協同”,後者與十餘家中國自主品牌技術合作,後續發展不可小覻。
- 滴滴出行。這家擁有5千萬位註冊車主的出行服務商,早在2017年即在美國成立自駕研發團隊,以國際化的運作推進智能駕駛;當其一旦技術成熟,直接挑戰無人自駕時,其龐大的車主資料庫將能帶來驚人的盈利模式。
- 小馬智行Pony.ai。小馬智行的自駕技術成熟度可以排名全球前十大。目前其欠缺的將是強而有力的商業化合作夥伴。
- 地平線 Horizon。這家自駕技術新創已於數月前蒙VAG青睞,並以所屬的軟體公司CARIAD投資地平線24億歐元,佔股60%。自此全球第二大汽車集團將自駕技術壓注在一個尚未完全通過商業化驗證的中國新創。地平線是少數自行設計自駕演算晶片與計算平台的純技術研發公司,其自駕晶片 「征程2.0」與計算平台 「Matrix」,能以低功耗同時對道路上8種不同類型物體的目標進行檢測,其技術的獨立性與發展潛力不可限量。
- 四維圖新 NavInfo。專攻自駕系統必備的高精地圖,四維圖新從2011年收購荷蘭Mapscape開始,即戮力於歐洲地圖業務的推展;隨後在2017年與德國高精地圖公司Here合資成立新公司,其中雙B、Audi皆本就是Here的主要股東,所以與這些歐洲大型車企日後合作的緊密程度,將持續強化四維圖新在自駕技術產業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雖中國對當地高精地圖的開發繪製有所限制,但顯而易見的其營運重心是放在歐洲,業務廣度持續往世界各地擴散。
自駕技術是一個大量燒錢的研發領域,但一旦開發完成商業化落地,就可從現今的簡單場域走向複雜場域、從特定場域走向開放場域、從低速走向高速、從載貨走向載人。AIoT技術、邊緣運算、多種感測元件的感測資訊融合演算法、AI晶片算力、交通基礎聯網設施、以至於低軌衛星技術的大量運用,將會把全自駕技術實現的時機一步一步帶到我們的面前;就算是時程表已有延宕,但自駕技術的研發工作不會停擺,2030年將會是初見開花結果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