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車用晶片領導廠商之一意法半導體 (STMicroelectronics) 的統計資料顯示,2002年到2017年,每輛汽車的晶片使用數量大約是成長1.5倍,但是從2017年到2021年晶片使用數量就成長2倍之多。根據IDC全球半導體應用預測,在一般傳統燃油車來說,一台汽車大約使用550美元晶片,但是到了電動車,已高達1,300美元,如果再加上使用LEVEL2 或者更高階的自動駕駛的功能,車輛使用晶片的費用更將倍數成長。
更直白地說,汽車廠商在新一輪高科技配備的競爭過程中,所仰賴於晶片效能的部份愈來愈重,但是愈高效的晶片從投產到完成至少都要一季以上的時程,這跟自1980年代開始,汽車中心廠商從豐田式生產所強調的Just In Time的信念產生了一定的矛盾,這個矛盾在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開始爆發席捲全球之後,世界各國為了降低病毒傳播而停止人員流動,已造成汽車產業產銷量瞬間窒息,在汽車供應鏈的即時應變之下,汽車晶片的需求亦趨近於零,而在家辦公及停班、停課造成資通需求的爆發,對於網通晶片及伺服器晶片的大量需求,亦使得所有晶圓廠全力轉向生產相關晶片。當汽車產業供應鏈再回頭下單給晶圓廠時,才發現大部分的晶片產能都已被包攬,就算重新接受下單後,晶片也需要一季以上的時間才能供應汽車供應鏈需求。
在晶片短缺的情況下,各車廠因斷鏈停工或取消配備、全球各地中古車行情飆漲。由於台灣晶圓代工佔全球晶片代工量超過六成,促使全球各汽車主要生產國政府,紛紛透過各種管道關切台灣政府及廠商,以期及時供應晶片需求。這樣的情況使得歐、美、日政府發現,在汽車產業全球化佈局及晶片需求大增後,已凸顯汽車產業供應鏈的瓶頸之一,就是不論高效能運算晶片,或者成熟的電源管理邏輯晶片、娛樂系統的晶片…等,幾乎都在台灣生產。
2018年以來,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從美國對中國進口貨物額外徵收關稅,直至近期美國對中國高階晶片設備供應商採取大規模限制,這使得台灣半導體商的佈局也因地緣政治考量愈趨在地化,不再如同以往以成本或群聚優勢考量生產據點佈局,這也間接造成了全球汽車供應鏈的重新考量,無論這些是因為地緣政治衝突壓力所導致的結果,或是基於市場客戶要求所做出的商業營運決策。
因此,我們不但看到了台積電前往美國亞歷桑納州、日本熊本設廠,甚至也在評估在義大利或德國設廠,也看到了全球各汽車供應鏈不論基於何種考量的去中化趨勢,這個趨勢從美國的Ford及GM到歐美品牌兼具的Stellantis,甚至連日本的Mazda專務執行取締役毛籠勝弘(Masahiro Moro)都公開說明,如今不再是成本決定一切的時代,目前還需要考慮我們供應鏈的穩健性,以確保零組件採購穩定。
這樣的趨勢對於需求正在全球各地噴發的電動車產業而言,台灣除了半導體晶片代工產業的絕對優勢之外,對於長期佈局電動車零組件的供應廠商而言,也抓住了一個走向全新成長領域的機會,如果依據一般市場預估,在2030年的全球電動車生產數量至少3,000萬輛的前提下,每台電動車的晶片成本分別以基本裝備及自動駕駛裝備各佔50%,各為1,300美元及3,300美元計,這些電動車晶片的需求就將近700億美元,這些還沒有計算另外5,000萬輛燃油車每輛至少約550美元的晶片產值。
假設台灣的電動車供應鏈廠在這次汽車供應鏈重組的機會下,可拿下10%~20%的電動車關鍵零組件市佔率,輔以鴻海MIH 所產生的新市場機會,也許隨著地緣政治變遷影響之下,我們可以期待PC代工及晶圓代工執世界牛耳後,另一個從電動車產業供應鏈所衍生出來的台灣產業新亮點。
作者簡介-Kenny Liu 劉宸志(金豊)
1988年在成大航太系畢業,當了兩年空軍機工長之後,就在1990年7月開始進入汽車產業服務直到現在,從一開始在達亞汽車擔任服務工程師,並曾在服務廠現場擔任技師三個月,接著在羽田機械擔任Peugeot/Daihatsu產品專員,1992年3月至慶眾汽車VW T4擔任行銷及通路專員,1994年2月到台灣通用汽車(GMT)擔任地區經理,1998年9月到福特六和汽車擔任營銷及服務/零件各部門主管,2019年5月福特六和退休後自當年8月擔任JLR Taiwan經銷商營銷及服務主管及人員的專任顧問講師,並於2021年4月應聘擔任SUZUKI億和汽車公司總經理職務到2022年4月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