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在中國與美國市場的不同營運策略

Tesla在經過多年的財務與產能的營運挑戰後,已從去年開始轉虧為盈,並且在營業額與獲利上快速上升,完全超越了絕大多數傳統大車廠的表現。這家在打一場不一樣商業戰爭的新興車企,在技術開發、營運模式、與戰略佈局思維上,一舉一動已成為全球車業的焦點。而在中美兩大車市上,Tesla近日的動作已將其積極的企圖心充份展現無遺,接下來業績的大幅增長殆無疑義。

      Tesla2020年下半年起拉升上海工廠的產能之後,帶動全公司的業績與整體獲利。至今兩年的時間裡,Tesla無論在銷量、獲利、股價、以至於全球各地持續新建的工廠,已將Tesla推到成為全球電動車象徵的高度。但從今年以來,電動車市場競爭的情勢開始產生變化了 中國自主品牌BYD強勢崛起,停售燃油車,同時雙線併行進擊電動車市場 (BEVPHEV),在幾個月前開始登上中國市場車企月銷量第一的寶座,擠下了雄霸多年的一汽大眾。預估今年BYD也將擠下Tesla,成為全球電動車市場的年度銷售冠軍。而在地球的另一端,Tesla總部所在的美國大本營,卻仍在為產能問題而傷透腦筋,其中熱銷的車款Model Y從下訂到交車需時長達半年。在這樣的情況下,Tesla開始祭出了新的策略

  • 10月下旬,Tesla在中國市場宣佈車款降價,降幅達5%10%不等。當然這不是Tesla第一次降價,但現在一來其零件在地化率已達95%以上,成本持續下降;二來BYD與其他自主品牌銷售暢旺,已將電動車市場撐大,Tesla可順勢向下追擊,也藉機在年底前衝刺一波,彌補今年第二季因封城導致供應短缺所造成計劃銷量的差距;三來是上海工廠的產能擴充工程已完工,年產能達100萬台,足可支援銷售端的全力推進。
  • 在同一時間,上海工廠將派出數百名工程師到美國加州工廠,協助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自動化工程並提升產能。目前加州工廠產能為65萬台,遠低於上海工廠。

      美國市場今年至今電動車滲透率僅6%,完全無法跟中國近3成的熱絡情況相比較,也不如西歐市場20%的水平。這主要是因為公眾充電站佈建進度太慢,以及當地車廠(除Tesla以外電動車款推出的速度與供貨狀況都不如中國與歐洲市場所致。Tesla在美國並未遇到像在中國市場一樣的激烈競爭與龐大市場商機,反而是產能不足與過高的生產成本(相較於上海工廠)才是目前最大的挑戰,台灣Tesla供車的不穩定狀況也是源自於此。另之前德州工廠的興建,主要就是基於成本的考量。Tesla在中美兩大市場中展現出不同的營運策略,也正是反映目前中美兩國電動車產業發展大幅落差的縮影。至於說到今年第二季剛開始投產的柏林工廠,我認為將是Tesla接下來持續提升全球業績的火車頭,將戰線從中國擴展至第二大市場歐洲,有望在明年拉近與BYD全球銷量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