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H 在11月8日於南港展覽館二館舉行了Demo day, 展示該平台在成立營運2年以來的技術研發與業務推展的成果。繼10月18日鴻海科技日的CDMS(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 概念之後,這次MIH 提出了BYOV ( Build Your Own Vehicle) 的概念,以堆積木式模組化設計的Project X 為名,揭櫫了其平台開放與跨平台(agnostic) 的DNA本質。
MIH在過去2年來召募了2,500家會員/廠商,並同步從中成立了電動車設計的8個核心技術工作小組:能源管理、資安與OTA、電子電氣架構(E/E architecture)、自動駕駛、熱管理、智慧座艙、動力總成、與車體結構;結合這些廠商的技術力,MIH/ 鴻海方能以2年不到的時間,快速建立起自己的技術規格標準。接下來就是以這個技術平台,尋找B2B與 B2B2C 的商機,針對未來移動服務、共享車隊、物流、甚至與新創電動車品牌攜手合作開發客製化的車款。這其中有幾個技術重點值得分享⋯
- Flexbody可伸縮式車身架構。這家名為FEV的德國公司,從BIW (body-in-white,即車身主結構體,不含車門、引擎蓋、行李廂蓋)階段開始進行模組化設計,並以關鍵的創新連接技術(Joining tech ),將不同材質的子結構件連接,並以稱為singleshot的單一夾具(fixture) 進行主結構體的量產。這樣的設計與製造模式適合少量且多樣化車體型式的生產,可降低在研發設計與夾治具生產設備上的投資費用,同時單件零件成本也較低(但唯有在同一車款年產3萬套以下,才具明顯成本效益)。這也是為什麼MIH宣稱可在接下來的三年,每年都推出一台新款demo car 的原因(2023: 3人座、2024: 6人座、2025: 9人座)。
- 三種功率規格的馬達。大部份零組件都標準化,唯芯軸長度做差異化;分成70kw、145kw、與220kw 三款。
- 開放且跨平台式的EE架構。以區域式的架構,進行車身運動控制、自駕/ADAS、與智能座艙等三方面的應用。MIH的工作小組將在明年第二季開放MIH.Zone(區域控制)與MIH.SOA (服務為導向的架構)兩大軟體系統的程式碼,進行與MIH成員的車輛功能開發合作。
- HHEV.OS 操作系統具有軟體開發所需的低複雜度、高擴充性、符合ISO-26262 ASIL-D最高等級的車輛功能安全性標準、高度資安防禦力、與車內系統訊號傳輸的即時性(延遲時間:低於 200µs,亦即萬分之2秒)。
- 電池具插電充電與可換電兩套系統。此外MIH也開放BMS電池管理系統,讓客戶可以客製化電池性能。
- 自動駕駛技術與日本的Autoware基金會合作。Autoware是一家非營利事業組織,提供免費開放程式碼的平台來促進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鴻海在幾年前即已加入,現在由Autoware的主要成員Tier IV這家公司來協助MIH制定相關技術標準。此外MIH還要藉此發展線控的API應用程式介面。
- 智能座艙技術專注在開放式的IVI資訊娛樂系統,以及利用邊緣運算來提供客製化的DMS (Driver Monitor System)功能。
- 利用NFT非同值化代幣的技術,放入車輛所有權與相關保養記錄/保險/貸款等等履歷,如此既難以被竄改,也便於中古車市場上的交易更加公開透明化。
至於整車設計與工程技術整合模擬的任務,MIH/ 鴻海則是找上了知名的產品輔助設計公司CATIA。而在整場全英文簡報之中最有趣的是,鴻海人員繼鴻海科技日之後再次上台介紹了Model V這台皮卡概念車⋯ 其簡報內容提到,一台車從平台開發至成車量產所需的時間,鴻海可以從原本的48個月壓縮到24個月。除此之外,同時能夠使生產模式具備多樣化特性,一台皮卡的設計平台可衍生出貨車、工程車、救護車、巴士⋯ 等等各種車款。
從MIH這場活動來看,顯示鴻海能否順利進入未來汽車業真正的關鍵是在於MIH的8個工作小組,如何能在未來的2年之內實現所有工作目標。鴻海的業務目標是建立在電動車的技術平台之上,而這場全英文的 “招商大會” 是在與新創公司、物流公司、共享車隊、工程用車製造廠對話,而並未與傳統大車廠對接。如果鴻海想要成為如同Bosch、Continental 、Denzo 一般規模的Tier One 一階系統供應大廠,未來勢必要走向主流車市,以完全自主的核心技術力爭取大車廠的大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