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動駕駛未來10年發展的影響趨勢

AI科技帶給全人類生活與經濟社會的變革,在未來的30年內將形塑出永久性的新樣貌;其中全自駕技術所產生的邊際效應已遠超出汽車業本身的範疇。無論我們喜歡或不喜歡,從2040年代開始,汽車業將不再是我們所認識的汽車業。我們的下一代或下下代將擁有完全不同的「行」的體驗。

自駕技術在過去5年以來在演算法、晶片算力、感測硬件升級、感測資訊融合法、海量數據累積、以及車路協同發展上,均有跳躍式的成長,這使得在5年前猶認知遙不可及的等級4全自駕技術已來到可以開始期待的關口。在整體發展趨勢來看,其中科技業的研發成果特別突出,但簡而言之,要想將技術水平推向等級4的可量產階段,龐大的資金人力與冗長時間表將是任何一家科技公司的難以承受之重。

就如同我之前在多篇貼文中所說的⋯ 科技業唯有與車廠攜手合作,才能共同推向雙贏商業模式。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那些實力雄厚的大車廠又為何未洞燭機先自行開發自駕核心技術呢?

     首先,全自動駕駛的技術源自於AI人工智慧,這絕不會是傳統車廠的強項;現在大家在展示間看到車廠研發的等級2的ADAS輔助系統,是從「輔助」駕駛的角度切入的配備,完全不是我們在這裡所談的AI全自駕。

在此情況下,車廠在先天已處於被動的態勢,其次要花大錢開發一個不知何年何月才可量產的技術,而這個 “劃時代” 的技術最終卻可能淡化自己原有的產品與品牌定位(自駕車訴求的是自駕取代人類開車,既無人車互動,也就沒有車主的個性投射或產品定位可言),這遠比電動車導入對燃油車的衝擊更加大上許多倍;更何況自駕技術並非政府法規強制規範,而將來自駕車如果出車禍的責任歸屬鐵定會算到車廠的頭上,傳統車廠又何必花大錢自尋煩惱呢 !?  至此我們就可以了解到,為何現在各大車廠才紛紛開始尋求科技業者結盟合作甚至併購,在這場未來不可知的科技戰場上先卡位以免落隊。

     在最新的Guidehouse全球自駕技術與營銷策略資金實力等多個面向的市調報告中,可以看到前幾位列領先梯隊的廠家,全部都是科技業或自駕新創業者⋯ Google的Waymo、GPU 大廠輝達Nvidia、Ford與VW共同持有的自駕新創Argo.ai、已與吉利合組智能車公司的百度Baidu、以及GM持有且Honda也注資的公司Cruise。這五家除百度是中國公司外,其他4家都是道地的美國公司;又當我們思考自駕技術何時可落地這件事時,其搭載的車輛之三電技術(電池/電控/馬達)與電動車專用底盤系統也是成敗與否的基礎。在上述各方的資訊彙整後,我從中約略可判讀自駕技術在未來10年內的影響趨勢⋯

- 美中兩國終將掌握自駕技術起跑的商機;德日兩大汽車強權如未能即時抓住與領先集團的合作機會,極可能需耗費更長時間才能趕上進度。

- 自駕等級4需具備極高的演算力,也就是說耗電甚鉅;電池容量提升技術約在2025年後會有明顯突破,至2030年當可具高容量低成本的量產性並且可搭配等級4的自駕系統。

- Google 與百度兩家網路蒐尋引擎巨擘擁有龐大AI技術、高精地圖、與數據資源,成為自駕技術的東西兩強之態勢已隱然成型;其技術平台勢將由多家車廠採用。

- Nvidia掌有自駕晶片之頂尖核心技術,我猜日後必有諸多德日車廠與其結盟合作趕進度。

- GM與Ford這兩家老牌美國車廠看來已有明確的自駕技術發展方向,10年之後許能重振傳統美式車系雄風也未可知。

- 全自駕技術預估約在2030年左右才可看到真正一般道路版,但因初期軟硬件成本與投資攤提因素,可能要到2035年才能開始普及化。另6G通信網路在2030年左右會導入,車路協同將隨之大幅提升全自駕的安全性。

- 這幾年有不少新創電動車品牌誕生,未來我認為不太會有更多新創自駕車品牌,而是會由現有的新創電動車品牌中重新洗牌重組,篩選出激烈淘汰賽後存活下來的自駕電動車(或稱智能電動車)品牌。

- 我估計現在傳統車廠至少有一半在2035年後會逐漸式微甚至消失;其中絕大部份原因就是全自駕車的普及,造成品牌定位差異開始縮小,市場生存空間被壓縮,尤其是新創品牌的影響力開始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