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鴻海科技日」在日前風光登場了;這不但是ICT產業的盛事,也是汽車業關注的焦點。推出的車款,除了Model C 屬較接近量產階段的作品之外,Model B與Model V 都僅只於概念階段。一台傳統燃油車從全新設計到量產,需時至少4年;電動車的滑板式底盤的全新架構設計,在未來車型改款時可縮短設計所需時間,但現在是正值第一代的電動車平台建構,而且同樣要經歷所有關鍵零組件量產後的成車裝車,才能開始進行功能測試(function try )、1PP(pre-production)、2PP、Pilot Run、再到正式量產階段。以上三款車的三電技術關鍵零組件應絕大部份都是共用(也許電池容量會有些差異),才能夠在接下來幾年內 “陸續” 推出。當然,電動車的組裝相較於燃油車簡單得多,生產線準備的工作不會太困難,但三電系統的搭配與實車運行的技術挑戰可不會比燃油車簡單。話說回來,既是叫做 “科技日”,鴻海製電動車的科技含量又是如何?
· 如同其他車廠的電動車研發進程一般,鴻海以最新概念的中央集成式電子電氣架構(centralized E/E architecture) 自主開發電動車平台,在OTA下載功能上,可進行整車功能的更新(包括駕駛輔助、資訊娛樂系統等等)。
· 鴻海自行開發的操作系統稱為HHEV.OS,正式進入「軟體定義汽車」的時代。
· 在固態電池與車用晶片的高階技術上,與國內廠商積極進行全面的合作。固態電池可量產時間,應在2025年之後。
· 運用超寬頻UWB技術,發展車用數位鑰匙的功能。
· 明年將要發射的低軌衛星,可提供地表無死角的車聯網功能。
· 電動車資安驗證平台,就車聯網、CANBUS、與AI 自駕系統運用上的資安進行驗證與防護。
· 利用量子計算來進行動力電池內分子結構分析,以進一步改善電池各項性能。
由上述來看,鴻海集團進入汽車科技業的態勢非常全面,再加上MIH平台遍及全球的各類型廠商,在各方面技術資源的掌握上不會有什麼問題;不過以鴻海自許為CDMS (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 ) 提供者的角度來看,世界級一階系統供應商必須要有與眾不同的特點,才能脫穎而出贏取大單;就像鴻海在電子代工業的效率與成本管控一般,在汽車新科技業裡,電子系統的運轉可靠度(可不能像3C產品一樣容許偶爾當機)、資安防禦能力、系統整合後的整車性能(動力、操控、乘適、NVH、電池續航力與使用壽命、操作介面設計⋯ ),都是對於非汽車專業的鴻海大軍更高驗證規格的挑戰。我們要看到的應不只是百萬元以下的電動車,而是要看到鴻海集團能展現出紮實的技術力、比新創品牌更完整穩定的供應鏈、以及足與全球大車廠媲美的組裝品質與行車動態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