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將是空中計程車元年

近來國外媒體時有報導空中計程車Air Taxi的科技新聞。科技業、新創、租車公司、航空業者、甚至傳統車廠都來投入這一場獲利模式尚未明確的新興行業大混戰。傳統車廠已因電動車、自駕技術等汽車新科技時代的來臨,被科技業與新創品牌從上下游夾擊而逐漸喪失車業主導權;是否會藉Air Taxi來扳回一城呢?

      好萊塢電影的場景,終於要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 2024巴黎奧運、2025大阪萬國博覽會,都將出現正式營運的空中計程車Air Taxi 服務。這門新技術與新生意,與車廠的未來營運也有相當的關聯;試想當Robotaxi 的應用落地時,如果也有Air Taxi這種幾乎無交通阻塞考量的出行服務,看來兩者之間將可能有相當程度的客層重疊。而且從目前商品化時程表來看,Air Taxi將會比Robotaxi 提早5年以上,屆時投放資源巨大的自駕技術研發工程回本時間恐將拖得更長。放眼目前全球車業,已有ToyotaHyundaiGM、賓士、Audi、吉利、小鵬等等,或是自行研發、或是投資新創,皆已展開Air Taxi的相關業務規劃;從初期的配置飛行員駕駛,到相較車輛自駕技術應用難度為低的無人操駕飛行,這個大時程表的技術落實度將遠較全自駕車來得高。但真的看來都會一切順利如期實現了嗎?其實橫亙在前的難關還有很多

  • 空中交通管制規範的制定
  • 空中交通警察小組配置
  • 運營商認證
  • 飛行器的資安防駭能力
  • 營運成本管控
  • 起飛與落地的場地規劃
  • 與電信公司、航空公司的使用網路、無線通訊頻道、可使用空域等的協定
  • 與行經路線的住宅、商辦大樓等管委會的協調溝通(安全事項、住家隱私、噪音問題)。

    仔細看來,Air Taxi如真要在地小人稠的大都市落地運行,現實面困難度將遠超過其飛行器本身的研發技術難度。首先,其起飛與落地的場地規劃必然在郊區(否則需協調事項太多,也不符用地成本),相關的公眾運輸系統也要同步規劃搭配;其次,使用頻率將因此降低,飛行單次成本上升,也因而不適用於短途飛行。換句話說,Air Taxi的真正直接競爭對手,似乎應該是高鐵或火車,而不會是Robotaxi ,那為何車廠仍紛紛投入這門新興行業呢?我的解讀如下

  • Air Taxi適用於幅員遼闊的國家。在需飛較偏遠地區或大飛機場之間的接駁需求上,Air Taxi的單位飛行成本較其他小型包機(charter jets )便宜得多。如以可提供6人座位的Air Taxi來估算,每人每英哩成本將視距離長短落在13美元之間,較包機便宜5倍以上。且等待時間成本的差異尙未計入。其技術門檻不高且可使車廠跨航空業搶商機。
  • Air Taxi 大都為純電驅動,因電池容量受限(不宜載太大的電池),所以飛行距離絕大多數不超過100公里。其充電設備與電池技術雷同於電動車,對車廠而言還可分攤電動車開發成本。
  • 雖說Air Taxi的自動導航系統與車用自動駕駛技術頗有差異,但飛機的自動導航系統行之多年,是一門成熟的技術,轉植到航高較低的Air Taxi也不會是太大的挑戰。車廠自行研發或投資新創的商轉投報率可期。

    雖然我認為Air Taxi在將來用於台灣交通運輸的機會不大,但在娛樂休閒行業用途的也許就另當別論了。而且從技術層面與應用層面來看,基本上Air TaxiRobotaxi根本就是天差地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