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駕技術研發先驅 - 工研院資通所 線上專訪

自經濟部於2年多前開放無人載具沙盒計畫的申請以來,已有多達16個案件通過審核並執行中。其中聚焦在公共巴士與物流運輸的就佔了13個,可見台灣的產業與學術界一致認為這是導入自駕技術的最佳立基點。工研院資通所掌握了自動駕駛最關鍵的資訊與通訊兩大技術,在研發多年的技術即將在不久的將來轉移給合作業者時,也祝願他們能再接再厲,朝向個人用車市區使用的最高技術殿堂繼續邁進。

    當自駕技術之於全球科技業與傳統大車廠已成為最重要的研發主題之一時,自駕車的路試、物流業試營運、以至於市區載客服務的上路這些新聞,在在牽動相關產業決策者的未來策略時間表。而在資訊科技發達的台灣,自2年多前交通部核發第一張自駕車的試車牌後,台灣也正式加入了自駕技術的競逐行列。在69日的上午,車未來的編輯團隊就在線上專訪了工研院資通所的李夏新組長,針對該所累積四年多研發經驗的自駕感知系統,做現況的了解與對下一步落地計劃的分享。

工業技術研究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李夏新組長(左),與車未來編輯團隊李應生(右上)、曾彥豪(右下) 舉行線上三方訪談會議。

 

      經濟部技術處在201811月於立法院三讀通過無人載具沙盒計畫實驗條例,並於201910月對外受理申請。專攻自駕系統中感知融合模組的工研院資通所,在於2018開啟的經濟部四年科專計劃 - 自動駕駛感知次系統產業合作夥伴計畫之後,隨即也申請了沙盒計畫,踏上實車路試之路。所謂 「沙盒」,就是指提供一個封閉安全的環境,使新科技在其中能自由自在地測試(就像小朋友玩沙一樣),而不會產生任何對現存環境的傷害。資通所的核心技術稱為S3 ( Surrounding Sensing Subsystem)的感測模組,包括了8個攝像頭、3個機械式光達、與1個前置雷達,以及資訊融合的演算程式設計;此外再搭配凌華科技的AI電腦、車王電子的三電系統、與勤崴高精地圖的合作,就成了一套具體而微的自駕系統。此系統於目前為止已進入沙盒路試計畫的第一階段概念驗證POC Proof of Concept) 的後期,預計年底左右就可邁入試行的第二階段服務驗証POS Proof of Service)。在此階段時,整套系統將裝置於華德電動巴士上,由新竹高鐵站開始進行無人駕駛的固定路線載客試營運。跟過往於台灣各地路測自駕系統不同的是,這次的行車路線開始挑戰市區一般道路,雖說是固定路線,但每天不同的路況與天候,相信仍是技術上需突破的關鍵點。沙盒計畫的最後一階段,也就是營運驗証POB (Proof of Business),至此就可將研發多年的技術成果轉移給合作夥伴廠商們。

    資通所在過往除與業者的技術整合之外,與鴻華先進、ARTC等研發單位也有多面向的合作,並分別有成車的成果展示。當我們談到台灣自駕技術在國際上商業競爭的可行性時,李組長提到了與科技巨擘Nvidia 合作,利用其PegasusAI電腦來開發自駕系統的經驗,以及資通所目前身為國際開放平台Autoware技術指導委員會一員的發聲管道,皆是將來推銷台灣技術登上世界汽車新科技舞台的基礎;但在傳統車廠自行尋求技術研發對策,且各國交通號誌、法規、路況皆不盡一致的狀況下,無論是從車廠或是國家貿易的角度來看,要促成商業合作模式可說困難重重。反而是研發資源不足,需外力協助的公共巴士與物流卡車業者,會是商業運轉的首要合作目標。當然在東南亞等自主研發能力有限但又急需解決交通壅塞問題的國家,或許也是接受資通所技術轉移業者的潛在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