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技術在2年多以前疫情開始後,研發推進的速度減緩了下來。我想其中不只是因疫情影響了路試驗証工作的執行,同時在技術上也應是碰到了瓶頸,因為就連全球的領頭羊Waymo都在美國加州每年公佈的自駕路試成績報告中表現不佳。在這個可能主導10年後車市,但卻燒錢速度驚人又無法確認落地時程表的劃時代新科技上,顯然 “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 ! 在這樣混沌的局勢下,手機大廠當然也不落人後,以雄厚的財力與研發資源開始進軍自駕技術。這其中有兩家極具觀察指標性⋯
- 華為。在手機事業拓展碰到美國的阻攔後,華為就已經默默耕耘自駕技術,並自2019年起動作頻頻,並在去年與中國北汽所屬的自主品牌極狐汽車ARCFOX合作發表 “HI” ( Huawei Inside ) 版本加上ADS智能駕駛系統與鴻蒙智能座艙的全新車款,並在5月初正式上市。這台真正以 “軟體定義” 的車款,裝有演算力達400 TOPS 的 華為MDC810智能駕駛計算平台,其自駕等級依其記者會描述,應該是介於等級2與3之間。這台車在華為強大的整合開發能力下,一舉追上所有傳統車廠的新科技導入進度,在科技上絕對屬於重磅級,而在銷售上的表現則值得繼續密切關注。
- Apple。全球公司市值首屈一指的Apple,在2015年開始即成立研發團隊,對電動車與自駕技術進行研發工作。期間雖多次謠傳要與幾家世界知名車廠合作生產智能電動車,但均無確立生意模式,也顯示出這些車廠 “又期待又怕受傷害” 的心態⋯ Apple的品牌光環太過耀眼,強過任何一個傳統汽車品牌;在此狀況下,合作的模式難以避免會變成Apple來主導車廠產品開發的方向。根據最新消息指出,Apple可能會與日韓車廠合作,並在2024年後推出新車款,也同時考慮收購財務狀況不佳的美國電動車新創品牌Canoo。而另一方面,跟華為自駕技術策略不太一樣的是,Apple跳過較低等級,直指等級5的無方向盤全自駕技術,以較Waymo更多層冗餘(Redundancy )的設計確保行車安全性,同時自行研發車用AI晶片,朝2025年量產時程前進。其車輛座艙設計據說將以iPAD的概念在中央裝設一塊大型觸控面板,提供做為所有乘員的資訊娛樂系統(infotainment) 操作介面。以這些高度挑戰的技術目標加上2025年量產的緊迫時程表,難怪這個專案的人事更迭出奇地頻繁。但即使如此,我相信以Apple龐大的技術與財力資源,來做自駕技術突破的領頭羊再也合適不過。
除了以上兩家指標性手機大廠外,小米也在去年宣佈要做智能電動車,且品牌名就叫做小米。至今研發團隊已召募逾千人,且自駕技術部份以購併新創科技公司的方式,直接鎖定等級4的自駕車開發工作。 小米現今投入在汽車研發上的資源,恐已超過其在手機與其他家電產品上的總和,但要追上上述兩家的進度,看來仍需數年時間。至於另一手機大廠Samsung則承包Tesla最新一代的AI晶片生產,自我定位為自駕系統的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