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移動出行發展的歷程與前景

自現在到5年之後,全球的共享移動出行這門行業營業額,預計將以每年20%的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 ) 持續壯大(中國甚至預估其本土CAGR 為32%)。各大車廠未來10年後的營業模式,勢必在自駕技術結合共享概念之後,要進行電動車潮流之後的第二次改造轉型。

 “共享經濟這個名詞自2007年全球經濟大衰退之後出現至今,也只不過10幾年而已,而真正對這個名詞開始有較普遍清楚的認知,就算是歐美等先進國家,恐更只是近5年的事。但說到 “車源共享,在1990年代初期,在歐美等地就已有這樣的概念與商業活動了。之後在共享經濟消費觀開始襲捲全球,尤其是30歲以下的年輕世代後,這門新興行業正在全球蓬勃成長並逐漸開始衝擊新車銷售量。試想當 “共享移動出行” 成為未來個人交通的主要模式時,購車” 將不再會是年輕世代要彰顯人生成就的必要條件。當然在過去這兩年多的疫情造成個人購車需求上升,但從長期趨勢來看,我認為共享移動出行將是不可逆的走向。

     在發展初期,單純的車源共享服務多由非營利組織來營運;隨後商業模式逐漸成型,從傳統租車公司分支出來,衍生出更靈活更便利的方式解決大都會地區用車人的需求。目前在歐美中日等地,有愈來愈多的新創公司進入此行業,以更友善快速的線上介面促進消費,以搶佔這個快速成長中的市場先機

  • 車輛共乘(Ride Sharing),與陌生人共乘。
  • P2P ( Peer-to-Peer ),搭乘陌生人的個人車。
  • 叫車服務(Ride Hailing),簡單來說,這就是計程車,但駕駛員未必需要有計程車職業駕照(這與台灣法規不同)。乘客可分享親朋好友其即時路徑以提升安全性。
  • 車源共享(Car Sharing),這是台灣消費者已熟悉的模式,可在定點隨開並在另一定點隨還。
  • 自動駕駛車的叫車服務  RoboTaxi ),這個目前在全球幾個指定城市中試行,預計在2030年左右可完全運用在世界各地的新科技,以無駕駛員的較低搭乘費率,放眼成為人類下一個世代的出行主要模式。

     根據麥肯錫McKinsey 的統計,叫車服務佔了全球共享移動出行營業額的90%以上;也就是說,這個雖傳統但便利的方式仍是各國一致的最愛。在這門新興行業中,大部份的公司竟非來自汽車廠,因為這個共享的概念顯然跟汽車廠的 “賣車” 目標背道而馳。其中最大宗的叫車服務的營運模式是以建構駕駛者與乘坐客戶的資訊介面,加上智能運營平台為核心,而不是自行購置管理車隊,目前全球前三大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Uber Lyft、與滴滴出行;至於資產管理負擔很大的 “車源共享,反為部份傳統車廠採用,以車隊成立所需較低成本的優勢來與其他新創公司競爭。在現今叫車服務與車源共享各自發展的狀況,就如同幾年前的電動車剛開始進入市場一般,傳統車廠為維護既有的利益而導致遲緩的反應,因而喪失了掌握未來大趨勢的先機。我認為叫車服務在數十年以內必然一直是共享移動出行的主軸,當到了2030年代,用車人想要以最便捷的方式開始移動前往目的地時,他(她)多半會拿起手機,召喚來一台全新科技的自動駕駛車,以比人類操駕更為安全且舒適的方式,順利到達要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