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d此次裁員涵蓋參與Ford與Lincoln數位體驗專案的工程師,隸屬於由Ford電動車、數位暨設計主管Doug Field所負責的軟體團隊。Ford明確指出,此次人事調整純屬內部效率優化,不涉及其他政策因素,更與美國對進口商品的關稅或取消FNV4軟體平台等無關。Ford執行長Jim Farley也表示,該廠已將兩套電動車架構合併為一,以提升軟體部署效率,降低開發成本,並強調這樣的轉變將有助於公司更快速地推出連網服務與數位功能。

事實上,Jim Farley早在2022年便曾指出,軟體人才的招募與整合,是Ford邁向下一世代競爭力的關鍵之一。然而,即便Ford高層早已意識到軟體人才的重要性,從此次裁員行動來看,對於Ford而言,打造一個高效、靈活的軟體開發與維運組織,將是Ford當前必須克服的管理難題。

若將視野放寬,觀察其他車廠的軟體戰略,可以看出這定義未來汽車的戰火,正在全球汽車業中迅速展開。以在軟體領域具有明顯優勢的Tesla為例,該公司採取高度垂直整合策略,從自駕演算法、OTA更新到智慧座艙體驗,幾乎全部由內部主導開發,讓其能夠快速推出新功能並針對車主需求持續優化。此外Tesla透過功能解鎖(如FSD、增強導航等)所發展出的訂閱模式,也讓軟體變成重要的營收來源,成為傳統車廠效仿的目標,像Mercedes-Benz便透過數位增訂(Digital Extras)來提高營收。

相較之下,Volkswagen集團旗下負責軟體開發的子公司CARIAD,自成立以來雖肩負統一開發平台的重任,卻接連遭遇進度延宕與整合困難的問題。例如,原計畫應用於Audi與Porsche新世代車款的軟體平台,因開發進度落後被迫延期,甚至影響新車上市時程。Volkswagen近期已啟動對CARIAD的重組,並引進更多外部合作夥伴,以彌補內部協作效率不足的問題,反映出傳統車廠在「軟體轉型」上的結構性困境。

在北美市場,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與Stellantis雖然同樣積極投入軟體平台開發,但目前仍處於轉型的初期階段。GM所推出的Ultifi平台,致力於打造類似智慧型手機生態的車載應用環境,未來希望藉由頻繁的OTA更新為車主持續提供新功能;而Stellantis集團則與Amazon、鴻海合作,開發STLA Brain軟體平台,預計最快今年導入旗下新車。然而,從目前的使用者回饋與開發速度來看,兩者在軟體創新與服務體驗方面仍難與Tesla抗衡,市場表現仍待觀察。

至於亞洲品牌方面,豐田與現代集團則採取較為穩健的策略。豐田透過旗下軟體部門Woven by Toyota,推動Arene平台的內部測試。Hyundai則將發展重點放在區域市場的聯網服務在地化與資安強化,並配合其全球平台進行OTA架構建設。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品牌如比亞迪、蔚來、小鵬等,憑藉強大的在地研發團隊與豐富的消費者數據,正積極發展智慧座艙、生物辨識與語音控制等功能,迅速在當地市場取得優勢,對傳統車廠形成技術與創新壓力。
總結來看,Ford此次裁員行動不單是企業的內部組織調整,似乎也代表著全球汽車品牌在軟體定義汽車時代轉型中,面臨集體的陣痛期。過去幾年「砸錢搶才」的策略,如今逐漸轉為「精準配置、加速落地」的實用主義。連網車輛的軟體不再只是附屬功能,而是品牌價值、用戶黏著度與營收模式的核心。未來就看各廠牌在系統架構、開發效率與使用者體驗三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以便在這場長期戰役中真正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