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標題,也許很多朋友的第一反應是:我根本還沒考慮買電動車。但是在各先進國家已紛紛設定汽車零排放的時間表,以及電池成本快速下降導致電動車價步步進逼燃油車的此刻,換開電動車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就算這一代消費主力仍死心塌地的鍾情於燃油引擎的作動聲浪,那麼一開始就習慣騎電摩的下一代呢?說到這裡,我寫這個標題的前提條件應該是已經成立了。
從去年起,Tesla 的入門車款Model 3在突破了產能的問題後,開始席捲全球電動車市場;在上海設立的超級工廠從今年起更是開始量產,直接進擊大陸車市,接下來還要生產恐怕是更具殺傷力的Model Y。而台灣的品牌間市佔率的變化,也開始反映了消費者的心聲⋯電動車已真正成為購車清單中慎重考慮的一個選項。這樣對慢好幾拍的傳統車廠的衝擊,可謂已到達開始拉警報的階段;而這個汽車傳產業 vs 科技業的戰爭,我試著將它分成四個階段來分析⋯
- 2020年以前。 新創科技業投入大量研發資源,以拉長獲利時間點的策略,一開始就企圖拉開與傳統車廠在汽車新科技進程的差距。在此時有許多公司因財務壓力而收攤,能撐得下去的就有機會抓住下一階段電動車市場爆發的轉折點。而在電動車關鍵技術方面,鋰電池成本已在過去幾年快速下降中,但電池容量(續航力)與快速充電樁的佈建仍是燃油車主切換成電動車的兩大阻礙。另一方面,傳統車廠當然已意識到電動車的趨勢不可擋,但以傳統獲利分析思維的考量,形成的決策就是能拖就拖,讓電動車大戰愈晚發生愈好。現在終究只有一個Tesla,如果全球有5個Tesla,那又將如何呢?
- 2020~2025年。接下來的這5年,我認為是電動車市噴發的關鍵時刻。鋰電池的技術力與成本競爭力將達到峰值,充電樁的佈建也將成為另一大競逐行業。科技業與汽車大廠的競合程度加劇⋯ 汽車傳產業開始大量投入研發資金,獲利縮減同時組織開始精減,但是想要追上電動車廠的整體產品力,唯有靠累積多年的造車基本工藝來強調車輛的基本價值感,才能拉住對科技不過於追逐的族群。這5年也將是傳統車廠最艱難的轉型期與低獲利期,但卻是電動車廠與新創科技業的快速成長獲利期。
- 2025~2030年。當電動車價與充電便利性達到消費者普遍可接受的水準時,電動車將逐步成為車市的主流,但因為鋰電池難以突破的蓄電容量,仍然是最後一個技術障礙;同一時間,電池新科技風起雲湧,尤其是高容量高安全性固態電池的商品化時間點可能會在此時發生,但初期製造成本過高,難以成為主流。此時傳統車廠在轉型期遭受市佔率的衝擊後,將以厚實的汽車技術根基與較健全的財務站穩腳步,端出足以對抗電動車廠產品力的新車款,甚而將開始超越。至於電動車廠則將與科技協力廠合力開拓全自動駕駛的新戰場,拉長與傳統車廠的戰線,也讓消費者有更不同的選擇,讓科技追逐者繼續跟隨。這段時間將極可能是百餘年汽車業面臨跨入一個新的汽車世界之前的最後整合期。
- 2030年以後。電動車的技術將因固態電池的商品化而開始逐漸淘汰燃油車。同時因為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更新更強的電池技術競賽會持續進行。這個時候買車時的考量,已經不是要不要買電動車,而是你的電動車需要多強的自駕功能或個性化功能?傳統車廠與電動車廠/ 科技業者至此,其實可能已經難以辨別出原來10幾年前本質上的差異了。也就是說,我這篇貼文的標題,到時已不再具有任何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