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技術大廠的迢迢長路

自駕技術的研發進程,在疫情開始後的這三年,明顯地遇到技術的瓶頸。無論是Tesla或Ford,其自駕車落地時程表一再推遲,也讓一般大眾與投資者開始失去耐心與信心。L2仍然會是未來至少5年內的市場主力,但L4/ L5的研發之路不會斷,因為技術大廠或車廠都知道,誰先能撐到終點奪標,誰就將改變戰局,主宰車市接下來的走向。

      FordVW 聯合注資的美國自駕新創Argo.ai,已確定將要收攤了。這家成立僅6年、曾被喻為明星獨角獸的公司,在過去幾年以來在自駕技術進程一直是排名在前段班,而今卻在母公司Ford持續認列虧損、無法獲得更多外部資金、並且在無法確定L4/ L5自駕技術落地時間表的狀況下,與VW共同決定停止營業,並收編部份員工,改為自行研發L2+L3的駕駛輔助系統。這個事件不僅嚴重衝擊了自駕技術業界,更顯示出自駕研發工作目前普遍所碰到的困境,已到了進退維谷的地步。我在過去幾年以來持續關注全球自駕技術的發展,這是我看到目前為止最令人憂心的一刻。當然如果從Argo.ai 結束營業這件事來看,我認為對注資的兩大車廠而言其實有更多的營運策略思考

  • VAG在9月時更換了新任的CEO Oliver Blume。面對未來電動車時代的挑戰,這位CEO 在上任之後動作頻頻;除了不久之前才與中國智駕新創地平線(Horizon Robotics) 合資成立新公司追逐自駕技術與L2+等級技術落後的進度。現在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立刻決定與研發進度不如預期的Argo.ai (當然還有Ford) “快刀斬亂麻”式的分手。再者,Blume還宣佈將隨同德國總理的企業參訪團在11月初訪問中國。從這些一連串的動作來看,VAG將明顯靠向中國市場;美國市場雖然也很重要,但其政府日前頒佈的通膨消減法案(IRA),對於國外車廠在未來電動車產業營運上祭出更多的限制與不平等的待遇。這也將連帶影響到國外資金對於當地汽車新科技持續支持的意願。
  • 在試圖收手Argo.ai營運,但立刻失去VW對於Argo.ai的支持後,Ford在短期內,勢將退出自駕技術的競逐賽道,而未來也難像GM一般擁有Cruise的自家自駕技術公司。原來Ford與VAG前任的CEO關係良好,甚至在電動車的開發計劃上,還拿到了VAG的MEB平台新車款開發使用權。在2025年之後,VAG的全新SSP平台將開發完成,屆時MEB就將成為上一代的電動車技術,而Ford顯然就必須要靠自己的努力來發展新的平台了。德美兩大車廠合作的的美好願景至此可說已化為泡影。

     話說回來,現今自駕技術領頭羊Waymo、百度、AuroraCruiseMotional AutoX、還有Mobileye,在接下來技術落地前的迢迢長路上,該如何持續下去?回想在2016年左右的時候,可說是自駕技術萌芽且急速發展的黃金盛世,但在持續數年 “燒錢” 式的研發工作後,據說Aurora已準備打包尋求MicrosoftApple的收購意願;Mobileye 即使有母公司Intel的加持,仍難免近期公司估值持續下滑的囧境。那麼其他的技術大廠呢?我有兩點想法

  • 既然燒錢的研發工作可能還要至少再撐到2030年,那麼在這期間就應將技術的應用場景分階段導入量產(譬如停車場的自動尋找車位)。重點是必須找到願意配合的車廠(而不只是租車公司的車隊),將經濟規模撐大,讓消費者逐步習於自動駕駛的用車習慣。
  • 儘速研發不載人只載貨物的自駕車。因為不載人,在技術細節的要求上就不需要太多(例如:車輛加速減速的平順度、對於不斷主動變換車道的需求),量產時程就有望提前,並且對物流業主的營運成本會有大幅下降的助益,商業模式可行性高。這項技術的應用也必須要有政府交通法規的支持,否則也將會有意外事故的爭議等衍生問題。

    雖然近年來陸續有自駕技術公司開始與各大城市進行Robotaxi的試營運合作,但在技術未完備的情況下,我並不認為如此的急就章可以讓消費者獲得滿意的體驗,並進一步認同接受自駕技術。不同於電動車的應用,自駕技術是攸關行車安全的、是用車者心理層面的考量、是顛覆出行定義的革命,所以應該要審慎為之、一步步地佈局實現。在自駕技術開發的道路上,不只要比財務的支撐力,還要比業務的中長期規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