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均汽車保有量」看車市演變

在2011年,全球汽車保有量突破10億台;而到了去年,僅僅10年內就上升到了15億台。而從2025年開始,各大車廠推出的新款電動車將帶動油車車主的換車潮,接手的二手車市場規模會開始增大,所以到了2031年,全球 “人均汽車保有量” 將會上升,總保有量則也將繼續推進。

     說到各國新車市場規模,大家都知道前幾名依序是中、美、日、印度、與德國等國。如果從「人均汽車保有量」Motor vehicles per 1,000 people) 來看,則每千人超過500台的有8個國家(只計主要國家),依序是美、澳、義、加、日、德、英、法;其中第一名的美國高達864台,除去無法開車的老人與小孩之外,等於每人都有一台以上的車子。至於第一大市場 - 中國,目前只有220台,意味著其未來車市成長空間還非常大。我現在從人均收入與汽車平均售價來比較一下美中兩強的汽車購買力

  • 2021年人均國民所得(GNI per capita)統計數據,美國是70,430美元,而中國是11,890美元。
  • 美國平均車價約台幣150萬元,而中國是74萬元。當然每個市場販售的車款有所差異,同一款車的車價也會不同,而所謂的「平均車價」也是已反映了部份購買力。
  • 用上述兩個數字相除,美國人的年收入可買1.48台車,而中國人則是可買0.5台車。汽車購買力約當於3倍的差距。  

      如果將美國的人均汽車保有量864台、 與汽車購買力兩個數字,來推算中國應有的人均汽車保有量,則為290台;也就是說,就算中國的人均國民所得沒有增加,目前的220台也比理論值的290台少了至少30%的保有量,換算成車輛數,那就是9,500萬台的驚人數字(目前中國汽車保有量是3.15億台)!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國市場應有車口數 (car parc) 尙有如此大的差距?我有幾點觀察

  • 美國公路總長度690萬公里,中國是520萬公里;美國鐵路總長度25萬公里,其中80%是貨運用,而高鐵則不到1千公里。而中國是10萬公里,且其中有1萬公里是高鐵。由此可見美國的交通基礎設施更適合汽車市場的發展,而中國人在中長程旅行時則有高鐵可以選擇。換句話說,中國的公路建設在某種程度已限制了其汽車市場規模的成長。
  • 美國汽車業在二戰之前即已非常發達,個人用車隨處可見。中國自80年代經濟改革開放後,一般大眾方始有個人用車,且直到21世紀之後,新車銷量才真正開始快速成長。兩國的汽車文化與歷史可說天差地遠,而人均汽車保有量自然也非在過去20年之內可以輕易追上的。
  • 根據IHS Markit的調查顯示,美國人的汽車平均使用壽命(含二手車的使用)為12年,但在中國是4年。這可能是中國市場的汽車設計與組裝品質、路面品質、交通路況(在中國,大塞車狀況隨時可見)、與車廠改款頻率高吸引消費者換購、二手車價值與吸引力不足等諸多因素所致。當然從這一點就很清楚看到,中國人均汽車保有量不足的根本原因了。
  • 中國各省有二手車限遷政策,限制了二手車的流通。直到最近才開始有些省份取消限遷政策,預計對車口數的提升會產生一定的效果。

     拿美中兩強這個極端對比的例子,用「人均汽車保有量」的角度來做分析,可以過濾出車市演變的歷史因素與對於未來的預判。當然在電動車時代來臨後,動力系統機件故障的問題不再,電池的使用壽命隨技術提升將愈來愈長、車輛的外觀內裝設計品質更加耐用的大趨勢下,中國、印度等人口大國將成為未來汽車市場成長的火車頭,全球車口數也將會持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