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耳熟能詳的賽車運動自1920年代開始,一直是最昂貴最刺激的「運動賽事」;無論是F1、WRC、以至於近幾年來崛起的FE,都是在追求車輛科技、駕駛員操駕技術、與後勤支援團隊的整合戰鬥力的極致呈現。因為駕駛者的因素所佔成份很大,所以賽車可算是一項運動(Racing Sport );但如果拿掉了駕駛者,以自動駕駛演算軟體來取代了呢?
全球賽車之都美國印地安那州所規劃的Indy AV Challenge (IAC ),即將在下個月於著名的IMS賽道正式登場了。這場沒有汽車駕駛的賽事,由賽車之都來辦,現在來看可能會讓許多車迷覺得很可笑,但再過二十年之後來回顧,我相信這將成為賽車史上的劃時代里程碑。
IAC賽事的宗旨,很顯然是著重在自駕軟體演算能力的競爭,所以所有比賽用的車輛與硬體全部由主辦單位提供:引擎、底盤、自駕感測元件與運算核心等等。這台名為Dallara AV-21 的比賽用車,是多家廠商合作下的產品,其中有台灣的凌華科技提供相關的AI硬體支援。
當然IMS賽道並非像將來真正商品化的全自駕車一樣需要面對更嚴峻的路況挑戰,但在時速可達300公里的賽道上與多輛車競逐的極端狀況下,對於感測資訊融合解讀、演算法的反應速度、避障的車輛控制指令下達、除錯管控機制等等,也有一定的技術水平較勁提升的意義。賽事的參賽單位鎖定在全世界的大學學術團隊,在經過年初的電腦模擬賽後,已選出10隊將參加10月的實車決賽,藉以大幅降低屆時撞車的風險。
當然這樣的一個自駕賽車活動在我看來,開創性勇氣可佳之餘,還有一些可以規劃得更好的空間⋯
- 自駕系統的硬體(感測元件與運算核心)應讓參賽隊伍自行尋求廠商合作,以擴大產學合作的經驗。如此將能使賽事對汽車業的發展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 誘使他車發生擦撞意外的惡意演算程式必須預先檢測避免;比賽中如有擦撞他車要扣分,所以不代表最先抵達終點者就是冠軍,這也是自駕車應該要優於人類駕駛的價值與精神。
- 賽道應在每一圈規劃設置不同的障礙(例如:強光、汽球、移動中的小型障礙物、油滑路面⋯ ),用以模擬更多的不可預期路況來挑戰自駕系統的應變力;否則一台領先的車在同樣馬力的狀況下,理論上不會被其他車追上,那麼這個比賽是否就會變得很無趣?
- 未來比賽用車應改為統一電池容量的電動車,這是汽車世界的大趨勢,同時也可考驗自駕系統在強大運算能力之餘的耗能表現(可以在pit區設置換電池站,讓比賽的變數更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