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家日本車業與電子業的巨頭在上個月確認了各出資50%的新公司合作協議,公司名為「Sony Honda Mobility Inc.」,並將在今年底前啟動營運,目標設定2025年推出產品上市。其實Sony早在2年多以前就在美國CES消費性電子展中推出第一台概念車Vision S,將其既有的電子商品技術在這台車的儀表與中控台上充份展現出來⋯ 在正副駕駛座前方一整片經軟硬體整合的儀表中控台。夥伴包括汽車代工大廠Magna、以及高通Qualcomm、輝達Nvidia、黑莓Blackberry 、還有博世Bosch 等世界一流的科技大廠;這個成果足以證明Sony要跨界汽車科技業的企圖心早在數年前就已公諸天下。
現在Sony在年初於CES所推出最新版本的概念車Vision-S 02,主推智能座艙的設計,包括數位儀表板、中控台與副座的大尺寸觸控面板、數位虛擬後視鏡;此外還有用於乘員身份辨識與生理監控的車內飛時測距(ToF, Time of Flight)感測鏡頭,可進一步提升手勢控制與語音控制的準確度。另在自動駕駛的車外感測元件佈建、5G聯網技術、以及座椅內植式立體音效喇叭、同時透過其Bravia Core的影音流平台,可將手機上的影音檔上傳至上述的大營幕上播放。
這家新公司除傳統造車的工作由Honda負責以外,新科技開發與移動服務平台都是由Sony來主導進行。當然,以Sony概念車的智能座艙、聯網、影音技術與既有資料庫平台、PlayStation遊戲技術、甚至自動駕駛技術(或是Level 2+的輔助駕駛技術),都已做了公開展示,對Honda也會有產品開發上的挹助,但仔細想想這兩家公司成立這家新公司真正的企圖是什麼?
- 這家公司現在看起來甚至不是一家汽車製造公司。試問資本額只有100億日元的公司有辦法造車嗎!?所以下一階段,很可能就是開始向外募資;等於背後這兩家公司想的是先撥一點資源來試試合作的可行性,如果有些實質成果,就來尋求更多的外部金援。假設3年後有新車款要量產,理論上可安排Honda現有生產線來節省生產設備投資費用,但我認為這絕不是Sony的理想藍圖,而是藉著參與這家新公司幾年的運作,熟悉了車廠的技術整合與製程之後,再將具核心競爭力的整套產品調整得更適合推銷給其他車廠。
- Honda自2013起就與GM展開技術合作,並在電動車技術上合作密切,即將在2年內推出共同開發的新世代電動車;此外並分別在2018與2021年兩次注資GM所屬的自駕技術公司Cruise,合計高達27.5億美元。此外Honda也從幾年前起就開始跟Google、百度等科技巨擘進行各層面的技術合作。這樣Honda還需要Sony的技術資源嗎?或許其智能座艙技術與影音串流平台是值得拿50億日元來換的,但其他部份Honda應早就有更適合的合作伙伴了。換句話說,要Honda拿出更多的資金放在一個自己無法完全掌控、且技術範疇有限的公司,這絕對不會是他們要走的方向。
這家新公司宣稱2025年要推出新車款,到時候品牌叫Honda或Sony或另一個新名字其實都不重要;因為跟去年由百度與吉利成立的集度汽車不一樣的是,後者由公司名稱就可確認是造車公司,但這家公司或許是一家汽車 “技術與服務” 公司,只不過第一家會採用其技術與服務系統的傳統車廠生產線叫做Ho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