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的疫情後的汽車消費生態

汽車業的未來,在疫情因素加入後,已愈來愈複雜。只願固守第1走向不願思考第2走向可行性的車廠,必將漸為新世代人類所淘汰。唯有雙線進行,才能走長走遠,跟著世界潮流與時俱進!

在過去一年半以來的全球疫情蔓延,造成短期內汽車市場的動盪與重新洗牌。一方面在汽車經銷展間的傳統零售模式產生了重大衝擊與變化,但在先進國家疫苗初期有效抑制疫情後在自購車輛的需求又明顯有所提升;而另一方面在源頭的生產工廠又因變種病毒的波段式襲擊,在產能的穩定供應上勢必成為常態性的變數。

汽車市場的未來十年走勢,已不僅是我們之前所說的CASE ( 聯網、自動駕駛、共享經濟、電動車)這四個方向,我認為要再加上一個 “P” - 疫情。或者我姑且稱它為 「 CASEP 」。而這第五個的負面因子,如何左右大趨勢,現在且容我來推演看看⋯

未來10年後的汽車消費生態,我認為約略會分成兩個走向:

1)等級2的自駕輔助系統,加上純電化與自購自用型消費。

2)等級4以上的全自駕,加上純電化/ 可重複完全消毒式車內環境,與共享車隊型消費。

以上兩個站在天秤兩端的走向,各有其優缺點⋯

- 購置成本:第2走向不需購置,且台灣年輕族群的消費觀已漸與世界接軌,往此走向靠攏。

- 使用成本:第2走向必然較貴,無論從全自駕車輛取得成本、車隊維護、可重複消毒車內裝的研發費用分攤等等,每單程的使用成本在營運初期極可能會高出40~50%; 但如果再高,則此走向將難以被年輕族群所採納。

- 便利性:自用車必然最為便利,但當全自駕車隊規模與覆蓋率在都會地區達到能在10分鐘內到達指定地點時,兩個走向的差異將不再明顯,且乘坐全自駕車的期間可充份利用在其他事務上或者休息。不過要在大都會區做到10分鐘到達定點的前提,顯然是龐大而長期的投資。

- 行駛安全性:十年後的全自駕技術,將毫無疑問會超越人類駕駛的安全性,尤其考量到長途駕駛的狀況。

- 疫情考量:共享經濟最麻煩的就是 “前一位使用者有沒有帶病菌?” 的疑慮。現在我還沒有看到哪一家車廠開始針對疫情問題進行可重複多次消毒的車內裝研發(或者有,但還在秘密進行)。這個思考點必然成為研發人員未來的一大課題,而且必須要結合施打過認證疫苗的ID 才能解鎖的車輛使用授權。如果沒有解決此一問題,第2走向必定難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