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車」在20年後仍會站在金字塔頂端嗎?

VW CEO在本文內所發表的談話,我認為其實適用於絕大多數汽車廠。傳統車廠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如果還有車廠沒有像這樣的自覺與行動,那麼註定將在零排放法規強制實施的時刻到來時泡沫化。至於德國車廠近兩年來動作頻頻,急起直追,值得繼續密切觀察其進度。

各位朋友看到這個標題,可能不免要 「臉上三條線」  這是哪門子問題? 話說根據近年來NCBS新車車主市調結果顯示,台灣消費者會考慮的購車名單中,德國品牌高居首位 以國籍做選擇 ),這意味著消費者心中是將德國車當做最理想的目標( 當然最後是否會買還有許多其他因素的考量 )。德國車給一般人的印象不外是德國造車工藝高、堅固耐用、安全、操駕性能好、設計實際不花俏等等。這些車輛最基礎的要素德國車看來都做得很紮實,才能佔有整體與眾不同的市場定位。但德國品牌公司有一個共同的 「迷思」 ( 或者說是堅持也可以 只相信自己人的邏輯與分析。這樣的態度,可以說是來自於德國人的自信,但也某種程度代表了德國人在核心競爭力項目上的排他性。這樣的工作信念特質,在汽車業正遭遇到百年來僅見的顛覆性科技浪潮衝擊下,顯然面臨到空前的挑戰;因為德國汽車業引以自豪的是 「傳統」 造車工藝,但說到AI、聯網、微處理器、光達、這些完全是科技通訊業的專業知識時,德國可並非翹楚。

顯而易見地,德國車廠如繼續堅持原有的工作信念,他們知道未來會變成失控的大問題,於是乎車廠開始調整公司組織架構( 順勢裁員 )、召募他國高科技人才、投資新創科技公司、甚至與美中等 敵人 其他車廠結盟合作;另一方面,德國政府積極訂法修法,配合車廠測試自駕系統來頒佈規範與安排道路需求。現在該政府相關單位甚至為全自駕車時代的來臨,開始規劃全國境內相關所需的基礎設施。

同一時間,憑藉著龐大厚實的汽車工業基礎,德國力圖跟美中兩國爭奪汽車新科技的發表主舞台。像美國有CES消費電子展、TU-Automotive Detroit研討會( 全世界最大型的聯網自駕車技術研討會 ),大陸則有自駕車全球年會 今年是第三屆 );德國現在有慕尼黑的TU-Automotive Europe研討會、斯圖加特的Autonomous vehicle technology 展覽會、柏林的Automotive Teach.AD ( 專攻自駕技術 ),甚至還主導了5G汽車聯盟 5GAA )。不過即使德國如此努力,到目前為止,新科技的核心 - 自駕技術,仍然以最早啟動的美國居於領先地位,甚至起步較晚的大陸也強勢追擊,逐漸與美國呈現兩雄相爭之態勢。德國的VW集團、賓士、BMW三強,目前表面上雖仍維持穩定的營運力道,但真正的 「決戰點」 將在未來的510年間發生,在此之前如果沒有趕上進度,則德國車神話將可能在2030年代開始逐漸幻滅。這算誇大其辭嗎?讓我們來看看今年初VW集團CEO發表談話的幾個重點

- 集團要加速全面改造,否則將成為另一個Nokia

- 改造將朝電動車、自駕車、聯網車方向前進,同時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 研發工作如果仍以目前速度推進,公司的未來將會很艱困。

- 日後將專注在獲利,而非銷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