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歐三地市場孰將引領汽車新紀元?

在過往歷史中,任何一個成熟的汽車市場在發展過程中都不免有 “主場優勢”,國產品牌總是擁有較多的資源佔有銷售商機。但中國車市的發展卻略有不同,在其合資廠模式的推動下,迅速引進各大品牌卻又同時快速培育其基礎薄弱的自主品牌,在去年自主品牌已來到了45%的乘用車市佔率,直追所有國際品牌總量。 在如此競爭的環境下能有如此表現,足証中國汽車自主品牌新勢力已然從過往抄襲且粗製濫造的年代中奮力崛起。這股熱潮不只是影響著中國市場,同時也將在歐美日韓之外,開始衝擊甚而在20年之後引領下一代汽車的新紀元。

 汽車業100餘年以來,一直是歐美兩地先進市場引領全球汽車潮流。在二戰之後,美國市場因道路網快速拓建,汽車銷量急速上升,也因而成為了各汽車大廠爭相設廠以縮短供應鏈的首要戰略目標。直到1970年代之前,美國消費者的需求在在左右全球車業的研發設計方向。而二戰後的日本,在廢墟中重生,以20餘年的時間迅速重振汽車業,並且進一步發揚光大,以品質及生產效率的優勢擦亮日本汽車的招牌,在1970年代起開始在最大的美國市場攻城略地,並進而改變了許多西方人的購車偏好。此其時,歐洲的德英法義瑞典等汽車生產重鎮,在始終能主宰歐洲的消費方向與市佔之外,並以積極的外銷與海外設廠工作做為其品牌永續經營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說,歐洲的品牌並無法如同美國品牌一般以本土市場為主要銷量來源,而必須像日本品牌的策略全力向外擴張,才能擴大其經濟規模與持續研發新產品新科技的動能。有趣的是,直到21世紀來臨之時,歐洲品牌與日本品牌始終無法有效攻入彼此的領土,讓彼此的消費者買單,但卻都能在最大的美國市場各自擁有一片天,也使得美國車市呈現百花齊放的榮景,全球車市發展動向無不以美國消費取向為馬首是瞻。

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大陸,在1980年代初經濟改革開放後,汽車工業隨之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在20餘年的摸索與倚靠合資品牌的技術協助,逐漸在21世紀開始站穩腳步。同時在中國經濟井噴式的成長下,在2009年正式躍居全球最大汽車市場。而這股強大經濟動能仍無止歇之象,直到去年為止已連續13年保持產與銷均是第一的地位,且與第二名的美國市場規模愈拉愈遠。換句話說,美國市場的消費影響力在過去將近20年的時間內,已迅速的衰退。在每年銷量高達2100萬台以上的中國乘用車市場上(商用車則有約500萬台),各大車廠無不視為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也是連續7年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的未來車決勝點。德系品牌肇因於早期卡位中國市場,直至現今開花結果;日韓品牌一直因與中國有國家歷史情結而發展遲緩,但隨著歲月流逝,日本品牌近年來已脫繭而出,持續成長中;美國品牌在傳統車廠拚搏於市場激烈競爭之際,Tesla卻一支獨秀,在電動車市場獨領風潮,靠著上海車廠的本土產能打出名號。當然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自主品牌與新創電動車品牌在近幾年逐漸展現了強大的產品競爭力,並且在去年達到年度外銷成車200萬台的里程碑,開始跨出本土市場的舒適圈,挑戰不同消費習性的國外市場。毫無疑問地,中國市場的品牌最多,競爭最激烈,但機會也最大;在這個全球中產階級人口數最多同時也是最大購車族群的市場中,其消費取向與新能源車政策必將成為全球車廠的產品研發指標,進而間接影響到其他區域的上市產品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