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府推動智能電動車發展的大方向

智能電動車的興起,可說是一門新興的產業。與傳統油車產業相較,台灣在電動車產業的商機可要大得多了。但台灣的內需汽車市場小,無法像中國一樣關起門來先自己練兵,這時政府放眼全球市場的眼光就要夠清晰夠有遠見。我們千萬不要自我設限,安於做個國外車廠的供應鏈或代工廠;我們應趁此鼓勵業者建立電動車自主品牌,同時抓緊三電關鍵技術,由政府補助全力投入研發資源。關鍵時刻也就在這兩三年了,經濟部、交通部、財政部(減稅措施)、甚至上到行政院,努力推升起半導體產業之外的另一座「護國神山」吧 !

      日前外貿協會組「電動車國家隊」率國內各大科技業者前往美國開拓電動車產業的供應鏈商機。經濟部更在9月時宣佈未來推動電動車產業三大策略,要補助在地成車生產、在地開發關鍵零組件、與帶動電動車內需市場。而在1025日的上午,我參加了一場由經濟部技術處出面的廠商簽約記者會 -「康舒科技與工研院合作簽約儀式」,蒐集了一些新的資訊,也更進一步看到了台灣廠商的整合能力與機動性,將會是未來競逐智能電動車產業的最大優勢

  • 技術處自明年起的四年內,將準備50億元的預算,由法人(例:工研院)協同廠商,共同研發電動車關鍵零組件、進行系統平台整合、協助自動駕駛運行、與建置檢測驗證技術。
  • 由康舒代表出面申請的「碳化矽動力馬達驅控器」研發專案,是由負責電源供應與驅動控制的康舒、負責馬達的富田 與負責碳化矽晶片開發的達信綠能,三家廠商結盟來進行研發的專案。這也將由工研院偕同清大加入,形成產、官、學、研,四方協力進行的電動車電控系統自行研發的重大專案。因為這個專案的成立,康舒特別獨立成立了 “康捷電動動力” 公司,全力投入電動車相關技術的研發工作。
  • 美國能源部在數年前就電動車相關的一些關鍵技術指標,訂立了2025年的達成目標。有了這個清楚量化的目標,技術處就得以敦促專案小組,進行開發進度的檢核。譬如康舒科技的專案,是專注在電控系統上,其功率的傳遞效率、功率密度、與成本管控上,都有清楚的目標值。無論是子系統機構的整合、電子元件的整合、冷卻水道的簡化,如沒有突破性的技術進展,其實要達成的挑戰性將非常之高。

     由此專案的案例可看出,台灣的廠商在國際產業擂台上單打獨鬥也許會比較辛苦,但結盟之後的許多技術關節點就可迎刃而解,產生出一套對國際大車廠更為完整而具吸引力的系統性解決方案。這與在燃油車時代每家協力廠要靠車廠分配的生意,或是要獨自到海外市場摸索求生的營運模式,顯然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這是因為台灣ICT產業本來就具有更強的技術競爭力,只要拋掉單打獨鬥的做法,許多小規模但技術與業務面可互補的企業在合作之後,立刻能發掘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商機。另一方面,政府提撥的預算如不只用在關鍵零組件的開發,而且能鼓勵汽車新創自主品牌(像越南的VinFast一樣),打造完整的電動車自主供應鏈,組裝成車進軍全球車市,才能真正不受制於他人,將技術研發成果與獲利都留在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