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全球的汽車產業會發生的事情

筆者利用時間針對近五年各國政府、智庫及車廠對於電動車或電動化在2025年計畫執行的政策、實現的願景,與汽車市場的規模做了一番整理。在2021年全球汽車銷售8,200萬輛,新能源車(PHEV+EV) 675萬台,其中電動車480萬輛; 中國汽車銷售2,630萬台,新能源車(PHEV+EV) 340萬台,其中電動車290萬輛; 美國銷售1,500萬台,新能源車73.5萬台。在實際數字及各家願景面前,筆者在此提供大家世界各地在2025年的汽車產業規劃的情況,然後也想想台灣在這場世紀的電動車潮流中應該有的行動與作為,以便在這個百年一遇的變局找到更好的利基點。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中國的主要汽車集團,依循著中國 “十四五計畫” 喊出的2025年銷售數字累加起來就將近4,000 萬輛,這還不包括一些新興的電動車廠(蔚來/小鵬/特斯拉)的銷售數字。當然這在將來的實際數字出來後一定會有落差,但是筆者從中國以及歐美各家車廠的2025的願景中可以歸納出幾個簡單而且一定會發生的結論給大家做參考:

1.   全球電動車銷售佔比一定超過25%, 而且幾乎80%以上的品牌新車款全部電動化 (意即沒有新款純燃油車款推出) 。
2.  TESLA全球一家獨大的情況一定會改變,甚至在2025年電動車銷售的前三名都不會有TESLA的名字。
3.  中國電動車銷售總數及佔比持續領先全球,但是電動車銷售佔比一定低於50%,甚至不到40%。
4.  日本的氫能源戰略落實程度值得密切觀察,如果氫能源車真的銷售超過20萬輛,將會是另一個零碳排的車輛選擇。
5.  LEVEL 3半自駕車輛將會是各家車廠主要行銷及消費者注目的重點,另外在物流的商業運用也會逐步成為常態。
6.  除了傳統的中/歐/美 三大市場之外,對於東協/印度/以及中東市場的崛起值得進一步觀察及關注市場潛力。
7.  無人機載人載貨短程運用將是另一個汽車廠商的戰場。
8.  現代汽車集團對於電動車/氫能源車以及無人機的布局十分完整,而且在除了中國之外的市場都取得一定的斬獲,是否能在VW/TOYOTA的兩強競爭變成三足鼎立,2025年可以看到初步成果。

國家及區域

l   全球的電動車銷量超過2,000萬輛,中國與歐盟各約佔30%及25%。
l   電動車在全歐洲汽車總銷量的佔比來到38%。
l   中國新能源車 (PHEV+EV) 銷售超越一千萬輛,佔比超越30%。
l   美國的電動車銷量超過320萬輛,通用及福特電動車在美國銷量皆超越特斯拉。
l   日本銷售20萬輛的氫能源車並有320座加氫站。
l   挪威跟荷蘭開始禁止銷售燃油汽車,哥斯大黎加則在2021年就開始禁止銷售燃油汽車。 l   巴黎/馬德里/雅典/墨西哥城 首都城市開始禁止柴油汽車上路。
l   印尼電動車達成累計200萬台,電動車生產能量占全國車輛生產的20%。
l   馬來西亞達成1萬座EV充電站的建置。
l   新加坡禁售柴油車並在8個城鎮 (宏茂橋、勿洛、蔡厝港、裕廊西、榜鵝、女皇鎮、三巴旺及登加) 只准許電動車進入。並達成公共停車場12,000座充電樁的建置。
l   越南VINFAST汽車於今年七月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投產的電動車廠,將達成15萬台年產量。
l   泰國PTT集團與鴻海於泰國工廠代工生產的電動車開始在東南亞銷售。
l   印度電動車銷售54萬輛,電動機車銷售300萬輛。
l   加拿大電動車的市佔率達到10%。

品牌商

l   VW集團電動車銷量超越特斯拉,全球銷售超越300萬輛電動車。
l   賓士汽車結束 A-Class 與 B-Class生產,而且停止開發燃油車平台,並達成全車款都有純電車版本目標。
l   VOLVO汽車售出100萬輛電動車,並佔整體銷量50%。
l   BMW純電動車累計交車量達成200萬輛。
l   JAGUAR 全車系皆僅供應純電車, 歐洲傳統車廠第一家。
l   PEUGEOT 實現全車系車款皆有電動車可供消費者選購。
l   MASERATI 全車系車款皆有電動車可供消費者選購。
l   RENAULT在法國北部的 Douai、Maubeuge、Ruitz 等 3 座工廠的電動車年產能,達到年產量 40 萬輛的規模,RENAULT品牌一共有七款電動車販售,跑車品牌ALPINE則有三款電動車。
l   SEAT集團設立於西班牙Martorell的第一座電動車工廠開始投產,此為VW集團於歐陸的第三座電動車工廠,生產Cupra品牌之小型電動車,售價在20,000~25,000歐元之間。
l   ŠKODA 推出5款電動車,包括一款新推出的迷你都會車,電動車銷量佔ŠKODA品牌25%。
l   POLESTAR電動車全球銷售29萬輛,營收達成170億美元。
l   M-BENZ使用瑞典綠能鋼鐵公司H2GS生產的氫能鋼鐵車款開始下線販售。
l   VOLVO與電池製造商Northvolt 在瑞典哥德堡合建50GWh電池廠開始營運,支持VOLVO及POLESTAR電動車生產。
l   FERRARI第一款電動車下線販售。
l   LAMBORGHINI第一款電動車4門GT下線販售。
l   ASTON MARTIN第一款電動車下線販售。
l   BENTLEY第一款電動車下線販售。
l   PORSCHE 電動車佔整體品牌銷量50%。
l   AUDI 電動車佔整體品牌銷量40%。一共推出20款純電動車。
l   JAGUAR LAND ROVER 全車系搭載NVIDIA DRIVE平台。
l   STELLATIS 與BMW攜手開發的人工智慧(AI)驅動科技平台「STLA AutoDrive」問世提供Level 3(L3)自動駕駛功能。
l   通用汽車全球銷售超過200萬輛電動車,在美國的電動車銷量超越特斯拉。
l   福特汽車宣示2026年全球銷售達成200萬輛電動車。
l   曾經是全球最暢銷車款的FORD FOCUS 停產。
l   FISKER PEAR(Personal Electric Automotive Revolution)在鴻海的俄亥俄州工廠代工年產量超過25 萬台。
l   LUCID 在中國及沙烏地阿拉伯工廠開始生產電動車,公司年產量達標50萬輛。
l   RIVIAN 在美國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蓋的第二座工廠完工,主要生產R2系列電動車。有別於在伊利諾州Normal的第一座工廠生產的R1T pickup, R1S SUV以及EDV。
l   上汽集團海外銷量超越150萬輛,新能源車銷售超越270萬輛,銷量佔比32%以上。
l   長安集團銷售400 萬輛,其中新能源車105萬輛,深藍品牌電動車達成銷售70萬輛。
l   廣汽集團銷量達成350萬輛,新能源車佔比20%。
l   一汽集團銷量達成650萬輛,海外市場佔比10%。
l   北汽集團銷量達成300萬輛,新能源車佔比30%。北汽自主品牌僅售電動車。
l   東風集團銷量達成300萬輛,乘用車/商用車/新能源車各佔比1/3。
l   吉利集團銷售365萬輛,智能電動車佔比30%,海外銷售60萬輛,並且推出L4自駕車。
l   長城汽車實現年銷售400萬輛、新能源汽車佔比80%,並在巴西市場推出首款5G汽車,為當地用戶帶來移動出行新體驗。長城汽車在伊拉塞瑪波利斯(Iracemapolis)廠是長城汽車向巴西賓士汽車(Mercedes-Benz)收購的汽車工廠,該年將達成60%的巴西國產化零件供應率。
l   小鵬汽車全面進入自動駕駛時代。
l   蔚來汽車全球建成4,000座換電站,並在中國建成9縱9橫19大城市群高速換電網路。
l   BYD 汽車實現年銷售300萬輛新能源車,BYD並與TOYOTA共同開發轎車和低底盤 SUV 的純電動車型還有電池,並且使用豐田品牌的產品開始在中國市場銷售。
l   BYD 比亞迪日本分公司達成100間據點佈建,其中 ATTO 3 車款在日本銷售超越2萬輛。(BYD在日本僅銷售純電動車) 。
l   豐田汽車首款配備固態電池的油電車登場,並推出自家ARENE作業系統達成汽車自駕技術。
l   NISSAN 最暢銷的電動車Leaf 停產,並且推出跨界休旅電動車取代。
l   HONDA與SONY合資生產的首款電動車上市。
l   SUZUKI在印度推出平價的電動小車,售價僅台幣40萬不到。
l   SUZUKI與SkyDrive Inc.合作的VTOL (垂直起降飛機) 在大阪世博會提供短程載人服務。
l   MAZDA推出自行設計Skyactiv電動車平台的三款純電動車。
l   HONDA達成導入Level 4自動駕駛車輛。
l   SUBARU完成全車系皆有電動化車型選擇。
l   DAIHATSU 與TOYOTA合作下所開發的DNGA (Daihatsu New Global Architecture) 模組化架構,在聯盟內各品牌共推出21款新車,銷售量達成250萬輛。
l   LEXUS 實現所有車款都有電動車型供消費者選購。
l   現代汽車與勞斯萊斯合作的氫燃料電池電動無人機成功飛上天。
l   現代汽車全球銷售超過56萬輛電動車,全球汽車市占率超越5%。
l   KIA一共有11款電動車販售,電動車全球市佔率來到6.6%。
l   TATA汽車在印度發表首款自己設計的電動車Avinya,此為梵語創新之意。並在會計年度結束前 (2026年3月) 有11款電動車販售。
l   和泰汽車在台銷售的油電車加電動車比例超過4成。
l   鴻海的電動車供應鏈 (MIH) 在全世界電動車市場佔比5%。
l   APTERA與台塑新智能在台灣合作生產的太陽能電動車開始下線販售,每年目標2萬台。

筆者特別把台灣市場的品牌部分放在最後,大家可以跟世界各地做一比較,雖然台灣汽車市場胃納不大。但是在電動車商機的各項實力上,應該會像目前資通訊產品能夠站上一線競爭地位才是。未來的趨勢對於台灣的汽車產業是危機或是轉機,其實都在決策者一念之間。

作者簡介-Kenny Liu 劉宸志(金豊)

1988年在成大航太系畢業,當了兩年空軍機工長之後,就在1990年7月開始進入汽車產業服務直到現在,從一開始在達亞汽車擔任服務工程師,並曾在服務廠現場擔任技師三個月,接著在羽田機械擔任Peugeot/Daihatsu產品專員,1992年3月至慶眾汽車VW T4擔任行銷及通路專員,1994年2月到台灣通用汽車(GMT)擔任地區經理,1998年9月到福特六和汽車擔任營銷及服務/零件各部門主管,2019年5月福特六和退休後自當年8月擔任JLR Taiwan經銷商營銷及服務主管及人員的專任顧問講師,並於2021年4月應聘擔任SUZUKI億和汽車公司總經理職務到2022年4月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