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者與動力電池業者的競合大勢

對於傳統車廠而言,動力電池技術這個領域不但陌生而且在成本上相較於油車實難以掌握;但對於新創與科技業者而言,本來一切就是從零開始,且其目標更是直指自動駕駛的廣大商機,亟需以更先進的電池技術與性能來解決未來車的更高用電需求。 我認為新創甚至科技業新品牌將來的產品將會更令人期待,其電池發展策略也將更具有前瞻性;同時這也會鞭策傳統車廠持續進步,就像日昨毅然宣佈放棄油車生產的比亞迪,唯有儘快擺脫過去光榮紀錄的 “包袱”,才能更專注在未來最重要的工作上,在電動車時代的變局中轉型成功。

在電動車時代逐漸來臨,車界戰雲密佈的此刻,汽車市場隱然形成三股勢力在較勁⋯ 傳統車廠、新創電動車品牌(Tesla⋯ )、以及科技巨擘自創品牌(百度⋯ );其中除了傳統車廠採產銷一條龍完整自主運作之外,後兩者的產銷模式則不盡相同⋯ 這些新創品牌或科技業跨界自創品牌為了要加速切入電動車市場,或與傳統車廠合作、或與代工廠合作、以自身強項結合車業伙伴強項,以共同求取最大利基點,在卡位戰中各自抓緊成長商機。而在這三股運作方式各顯神通的造車勢力較勁下,動力電池的技術開發與產能掌握也成為了左右未來車市版圖變化的另一微妙關鍵因子。

目前全球鋰電池供應大廠主要集中在中日韓三國⋯ 寧德時代、LG化學、Panasonic、與比亞迪等四強,這意味著歐美等車廠對未來發展的危機意識愈加緊迫。在電池研發生產涵蓋了原物料掌控、化學技術研發競逐、售價穩定與供貨需求的諸多因素影響下,三股造車勢力皆必須思考在電池開發領域上的短中長期策略,才能掌握機先,並避免成為晶片短缺之禍以外的又另一場產銷災難。

目前全球主要車廠在動力電池的開發生產策略大致有四個方向⋯

- 直接向電池廠採購。

- 投資電池廠,成為股東關係。

- 自行研發生產。這一方向實質上亦並非完全是車廠獨力完成,終究還是要靠電池廠的技術支援(除了比亞迪以外)。

- 與電池上游供料廠商合作(確保原物料供貨無虞)。

許多車廠同時採用上述數個方向進行其短中長期策略的組合調整,以分散風險穩定成長。當然,我想任何車廠都希望最終能脫離電池廠的供貨掌握,能夠百分百地主導貨源,或是期待有朝一日電池產能供過於求,這樣車廠也就不需要自己再砸大錢蓋電池工廠了;但是在福斯集團於去年發佈將在2030年以前於歐洲要蓋6座超級電池工廠時,我們就知道這場電池大戰恐將持續20年以上而不墜。而在另一方面,電池技術的演變也勢將影響電池廠與車廠競合關係的走向⋯

- 三元鋰電池與磷酸鐵鋰電池的矛與盾之戰。前者性能好但價昂,後者性能較差但原物料取得便宜且使用壽命長。

- 固態電池技術後浪推前浪。下一代電池主流將是2030年之前可望商用化的固態電池,到時電動車市銷售又將因此而再次洗牌,且目前固態電池技術領先梯隊是美國,與努力不懈中的台灣廠商輝能。

- 電池組裝技術提升。無模組的電池包CTP、甚或無電池包的CTC,都需電池廠與車廠就底盤設計做前期的協同研發。

- 電池規格標準化或是車電分離?當未來走向往這裡發展時,那就代表電池廠將要主宰一部份車市的未來。目前我還看不到各大車廠願意釋出這個主導權的可能性,但當充電速度與便利性有一天無法滿足用車人與社會運作的期待,或者電池在同一台車上有換裝升級的機會時,這個可能性就會開始浮現了。